中國元初天文學傢郭守敬創造的一種天文儀器。因為是將結構繁複的唐宋渾儀(見渾儀和渾象)加以革新簡化而成的,故稱簡儀。郭守敬摒棄瞭把測量三種不同座標的圓環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廢除黃道座標環組,把地平和赤道兩個座標環組分解成獨立的裝置,即今所謂地平經緯儀和赤道經緯儀。同時廢棄瞭渾儀中的一些圓環,赤道裝置中隻保留四遊、百刻、赤道三個環;地平裝置中除瞭地平環外,還增加一個立運環。其中百刻、地平兩個環是固定的,四遊、赤道兩環可以繞極軸旋轉,立運環則繞垂直軸旋轉。簡儀中的的赤道經緯儀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應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有北高南低兩個支架,支撐可以旋轉的極軸。極軸的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唐、宋稱之為天常環)和遊旋的赤道環。因此,除北天極附近外,可對整個天空一望無餘,不象渾儀那樣有許多障礙觀測的圓環。為瞭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柱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完全相同。

  四遊雙環中的方柱形窺管被撤去三個柱面,稱為窺衡。窺衡的兩端各有側立“橫耳”,耳中有直徑六分的圓孔,孔中央各裝一根細線。觀測時使兩條細線與星重合,以防止人目位置不正所產生的誤差。為瞭觀測兩個天體的赤經差,在簡儀赤道面上安裝兩條界衡,可容兩人同時觀測。

  簡儀中的地平經緯儀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上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地平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旋轉的立運環,並有窺衡與界衡各一,用以測定天體的高度和方位角。

  簡儀的另一成就是提高瞭刻度分劃的精細程度,元以前的儀器隻能準確到一度的十二分之一。簡儀的百刻環上每刻等分為三十六分,四遊環上每度等分為十分,比唐宋時代的渾儀大大前進一步。

  簡儀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座架上開有水溝,用以平準儀器。簡儀的極軸兩端附有候極儀,用以校正極軸方位。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按郭守敬所制儀器仿制的儀器中有簡儀一架,明清兩代欽天監用於觀測,以後就留在北京古觀象臺,抗日戰爭前遷往南京,現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見彩圖)

簡儀 中國銅鑄天文儀器,公元1437年仿制,現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簡儀 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仿制,現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