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適應天文、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空間科學等方面的需要,用天文學的方法系統地測定和提供地極座標的工作。目前,國際上進行極移服務的機構有:國際緯度服務(ILS)、國際極移服務(IPMS)、國際時間局(BIH)、達爾葛籣地極監視服務(DPMS)、蘇聯標準時刻(ЭВ)、中國極移服務等。

  國際緯度服務於1899年開始工作。它的優點是:參加的臺站都位於北緯39°08′,配備同樣的儀器,採用相同的觀測方法,觀測相同的恒星,從而消除瞭瞭各臺站的公共非極變化的影響。它提供瞭研究極移的寶貴資料。它的缺點是:臺站少,非極變化影響太大,處理方法前後不統一,發表結果太慢,精度不高。成立以來的工作結果發表在《國際緯度服務成果》各卷裡,其中包括各個時期ILS所定的地極坐標,誤差在1米以上。

  國際極移服務是1962年成立的。目前它綜合世界上的測時、測緯結果,提供系統的地極坐標(x,y),誤差在1米左右。

  國際時間局地極坐標工作開始於1955年。當時,由於ILS提供地極坐標的速度太慢,不能滿足時間服務的需要,因而成立瞭快速緯度服務,自行計算地極坐標,對世界時作極移影響的改正。後來發展為BIH系統。從1955年底起,公佈每十天一組的地極坐標的內插值和外推值。1962年起,公佈每五天一組的地極坐標。1968年起,國際時間局采用瞭一個新系統,稱為“1968年 BIH系統”。1968年BIH系統取國際習用原點(CIO)為地極坐標原點,采用新光行差常數,並且重新訂定各個參加臺站的經度采用值。對於1967年下半年,地極坐標從歷元平極為原點歸算到CIO為原點的改正值為:

xCIOxm=+0.007,

yCIOym=+0.233,

式中xCIOyCIO是以 CIO為原點的地極坐標,xmym是以歷元平極為原點的地極坐標。從1968年起開始用測時、測緯資料聯合解算地極坐標。這一系統一直沿用至今。1972年起,BIH系統中加進瞭以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方法確定的地極坐標的資料。目前 BIH發表的地極坐標的誤差在1米左右。

  1967年,美國在成功地利用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方法確定地極坐標後,成立瞭達爾格倫地極監視服務。它根據十多個觀測站的多普勒觀測資料確定相對於 CIO原點的地極坐標,每兩天公佈一次。它獲得的地極坐標資料周期短,精度高,可以直接提供極移的細節。但是,這種新技術與經典方法所提供的地極坐標之間還存在系統差。同時,DPMS的長期穩定性也有待考驗。

  蘇聯標準時刻系統中的緯度服務工作開始於1953年。當時采用奧爾洛夫單臺站緯度觀測計算地極坐標的方法,綜合蘇聯本國五個臺站的觀測結果計算地極坐標。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地極坐標,是相對於歷元平極而言的。蘇聯1968年曾采用BIH的CIO系統,但1970年起改用歷元平極,1975年起重新采用CIO系統。

  中國極移服務工作開始於1964年,主要是由天津緯度站提供相對於歷元平極的地極坐標。1971年後繼續綜合天津緯度站、上海天文臺、北京天文臺、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昌時辰站、陜西天文臺、雲南天文臺的緯度觀測資料計算地極坐標,提供相對於歷元平極的地極坐標。1977年後,取1968.0年的瞬時極為地極坐標原點,利用國內外的測緯資料聯合解算對於該原點的地極坐標,這就是極原點系統(JYD)。它提供1949.0年以來的每五天的地極坐標值,誤差在1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