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說明傳導電流將電能轉換為熱能的定律,由J.P.焦耳在1840年根據實驗結果提出。該定律的內容如下: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 Q(稱為焦耳熱)與電流強度 I的二次方、導體的電阻R和通電時間t成正比。採用國際單位制時,其運算式為Q==I2Rt,或為熱功率PI2R。它是設計電照明、電熱設備及計算各種電氣設備溫升的重要公式。

  利用電流密度 j和熱功率密度 p(即單位體積的熱功率)這兩個概念,可以把焦耳定律寫成微分形式

它表明:在通電導體中某點的熱功率密度與電流密度的二次方、導體的電阻率成正比。

  導體的電阻將電功率P=IUU為電壓)轉換為熱耗散P=I2R,這一不可逆的能量轉換過程是電阻的基本屬性之一,故也可用焦耳定律來定義導體的電阻,即

它和 歐姆定律所定義的電阻 是一致的。

  電爐、白熾燈和用於過電流保護的熔絲等都是利用焦耳熱工作的。但焦耳熱也存在有害的一面,如在輸電線路中,由於焦耳熱而降低瞭電能的傳輸效率。發電機繞組內,由於電流很大,需要用水或氫氣進行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