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物理學傢,N.玻爾的第四子。1922年6月19日生於哥本哈根。早年入哥本哈根大學,因戰爭中斷學習,1954年才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1944~1945年隨父在美國參加曼哈頓計畫,1946年回丹麥,1963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學理理論物理學研究所(1964年改名尼耳斯·玻爾研究所)所長,於1962年和1973年來中國訪問。

  A.玻爾主要研究原子核物理學,和另外幾個學者一起提出並發展瞭核的集體模型(見綜合模型)。這種模型的初步設想是他在1949~1950年間訪美時和L.J.雷恩沃特共同提出的。回國以後,他又和B.R.莫特森一起進行瞭研究,陸續提出瞭一些新的概念。從1953年開始,他在丹麥和美國的刊物上發表瞭一系列這方面的論文。這種核模型旨在把以前已有的液滴模型和核殼層模型結合起來,認為原子核可以並不具備球對稱性,這樣就有可能解釋實驗上觀測到的核多極矩之類的性質。“由於發現瞭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個體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系,並在這種聯系的基礎上發展瞭核結構理論”,A.玻爾、莫特森和雷恩特共同獲得瞭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