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傢康得於1755年寫的關於天文學和天體演化學的著作。在這部書裏,康得根據牛頓定律試論整個宇宙的結構及其力學起源,首次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這個假說在歷史上有重大的影響(見康得和拉普拉斯星雲說)。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和一個《前言》。作者利用當時已經觀測到的天文學材料,提出在遙遠的過去年代裏,宇宙空間充滿分散、稀薄、細小的物質微粒,他稱之為“原始星雲”。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作用下,產生圍繞引力中心的圓周運動,形成巨大的旋渦,而大部分物質則逐漸集中到到垂直於它的轉動軸的平面上,形成圓盤狀的結構。同時,質點又相互碰撞,結合在一起。在圓盤中央,形成一個最大的物質團塊,這便是太陽的胚胎。而繞中心團塊作圓周運動的同一區域的質點,是相對靜止的,仍然會在引力作用下形成較小的團塊,最後生成行星。行星胚胎又在斥力作用下開始自轉,在小一級的規模上形成衛星。書中還載有康德的其他一些科學創見,如分析瞭當時望遠鏡所觀測到的某些橢圓形星雲,認為它們是和銀河系一樣的巨大恒星系統,對其他行星的生命問題也作瞭推測。此書中譯本名為《宇宙發展史概論》,出版於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