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預言的誇克之間的色 SU(3)對稱性的規範場的量子,共八種,品質為零,自旋為 ħ,具有色量子數,被認為是傳遞誇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的粒子。但直到目前為止,實驗上還沒發現自由膠子。

  在1968年的電子對質子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中,就觀察到可能存在有膠子的跡象。實驗表明,質子中有著點狀的物質,然而,質子的能量,隻有一半由帶電的點狀物質所攜帶,其他一半則由中性的、無電磁相互作用的組分所攜帶。在誇克模型中,這些帶電的點狀物質質被解釋作誇克,中性的組分就是膠子。在J/ψ粒子發現之後,又發現瞭一系列由正反c誇克構成的粲偶素。實驗上測得的粲偶素ηc(贗標粒子)和J/ψ粒子(矢量粒子)的壽命比,與由組成它們的正反誇克通過兩個或三個膠子進行衰變(圖1)的圖像計算的結果相符。這可以作為一種間接的佐證。1981年,在高能正負電子對撞實驗中發現的三噴註現象,可以解釋為正反誇克(q,q)及膠子(g)引起的(圖2)。更為直接的證明,有待於膠球的發現。按目前的理論,雖然膠子有色,但由於膠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它們可以結合成“無色”的復合態─膠球。它們的質量的量級為GeV/c2,其存在在實驗上的證實將有助於對膠子的進一步認識。

  見強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