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數學傢。1875年6月28日生於博韋、1941年7月26日卒於巴黎。1894~1897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習。畢業後在該校圖書館工作兩年,其間接觸到R.L.貝爾的工作。1899~1902年在南錫中心中學任教,1902年在巴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學位論文提出瞭現在熟知的勒貝格積分概念。1902~1906年在雷恩大學任教,他的《積分講義》(1904)和《三角級數講義》(1906),使他的思想很快得到普及。1906~1910年在普瓦蒂埃大學任教,1910~1919年被任命為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數學分析講師,1919年升為幾何應用於分析講座的教授。1922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同年被選為巴黎科學院院士。

  勒貝格的主要貢獻是測度和積分理論。在他以前,C.若爾當及(F.-É.-J.-) É.波萊爾等人已試圖把面積、體積、長度等概念推廣到任意點集而得出一般的“測度”觀念。勒貝格采用無窮個區間來覆蓋點集,使許多特殊的點集的測度有瞭定義,他一反過去先求積分後求測度的作法,先定義測度後定義積分。在定義積分時他也采取劃分值域而不是劃分定義域的辦法,使積分歸結為測度,從而使黎曼積分的局限性得到突破,進一步發展瞭積分理論。他的理論為20世紀的許多數學分支如泛函分析、概率論、抽象積分論、抽象調和分析等奠定瞭基礎。利用勒貝格積分理論,他對三角級數論也作出基本的改進。另外,他在維數論方面也有貢獻。晚年他對初等幾何學及數學史進行瞭研究。他的論文收集在《勒貝格全集》(5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