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及其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天文學與化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宇宙化學研究的物件包括隕石、月球、行星系天體、行星際物質、太陽、恒星、星際物質、宇宙線、星系和星系際物質等。

  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和測定方法 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是指構成宇宙物質的元素、同位素、分子和礦物。宇宙化學的研究任務之一就是確定這些組成,並測定它們的相對含量和和絕對含量。測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取樣,如測定隕石、月球巖石樣品、宇宙塵、宇宙射線核成分等;另一種是測定來自天體的電磁輻射中的特征譜線。例如對恒星作光譜分析,對星際物質進行射電、紅外、可見光波段的頻譜分析。研究表明,宇宙物質是由《化學元素周期表》中近百種化學元素和280多種同位素組成的。在宇宙物質中發現瞭地球上尚未發現的若幹種礦物和分子。

  宇宙物質的化學演化 宇宙化學另一個任務是研究宇宙物質的化學演化。大致有幾個過程:首先由某種過程(例如“宇宙大爆炸”)生成元素氫,再通過核合成過程(如恒星內部核合成、超新星爆發核合成等)生成其他元素。元素的原子在恒星表面或星際空間結合形成分子。這些分子在行星系中將循兩條路線繼續演化:分子凝聚為塵埃,塵埃聚集而成星子,進而形成行星等天體;一些含碳、氮、氧、氫等元素的分子在星際雲中生成後,通過生命前的化學演化生成復雜分子,在地球上(還可能在其他行星系的行星上)生成氨基酸、蛋白質,最後導致生命的出現。恒星的一生不斷地向星際空間拋射物質,最後瓦解為星際雲;反過來,星際雲又通過漫長過程凝聚而形成各種恒星。

  宇宙物質化學的認識史 人類對宇宙物質化學的認識,經歷瞭幾個階段。

  古代 早期,人們是憑直覺猜測宇宙萬物的基本組成的。中國西周晚期(公元前七世紀),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來說明萬物的組成,用“陽氣”和“陰氣”解釋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古希臘人在公元前四世紀認為水、空氣、火和土是構成萬物的四種基本元素。

  科學宇宙化學的誕生 十九世紀初,人們對地球上的礦物和巖石等物質進行大量的化學分析。1833年,瑞典化學傢柏濟利烏斯對隕石進行化學分析,第一次測定瞭地球外宇宙物質的化學組成。1858年,化學傢本生和物理學傢基爾霍夫一起研究太陽光譜;1859年,基爾霍夫成功地解釋瞭太陽光譜中夫瑯和費線(即吸收線)產生的原因,第一次證認瞭太陽(恒星)的化學組成。宇宙化學的一種重要觀測方法──光譜分析從此誕生。

  現代宇宙化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大氣外觀測的發展,頻譜分析波段由可見光擴展到射電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六十年代,人們在星際空間發現星際分子,直接登月采集巖石標本。七十年代,又把分析儀器送上火星。宇宙化學的研究手段日益增多,研究內容不斷豐富。

  宇宙化學的分支 宇宙化學根據天體層次和研究方法分為幾個方面:①隕石化學:研究各種隕石的化學組成。研究表明,碳質球粒隕石在太陽系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最小,可視為原始太陽系物質的“化石”。②行星系化學:研究行星(包括地球)、衛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以及行星際物質的化學組成和化學演化。③恒星化學:研究恒星的化學組成及其化學演化。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恒星,又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所以太陽化學對於研究恒星和太陽系具有重要意義。④星際化學:主要觀測和證認星際分子,研究它們的形成和瓦解。⑤同位素宇宙化學:測定不同宇宙物質的同位素組成,研究化學元素的起源和演化,認識天體物質的來源和形成環境,探討各種高能、低能過程。測定放射性同位素組成以確定天體(或宇宙物質)的年齡,是同位素年代學的任務。⑥宇宙線核化學:測定宇宙線中化學元素核組成,推測宇宙線傳播過程中的介質和宇宙線源的化學組成。

  宇宙化學的意義 研究化學元素的起源既同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關,也同大爆炸宇宙學有關。觀測銀河系中不同物質(如氫原子、一氧化碳等)的分佈,可以揭示銀河系的結構和演化。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學說必須考慮太陽系化學研究的結果,這就是一方面要利用已獲得的有關太陽系化學組成的知識,另一方面又必須能解釋太陽系的化學組成。宇宙化學的研究對化學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如氦元素就是首先從太陽上發現,後來才在地球上找到的。宇宙物質處於地球上難以模擬的狀態,這就為化學研究提供瞭特殊的“實驗室”。對星際物質和彗星中有機分子的觀測,以及對隕石中有機分子的研究,既推動瞭生命起源的探索,也推動瞭宇宙化學的發展。

  

參考書目

 A.G.W.Cameron,Cosmochemistry,D.Reidel Publ.Co.,Boston,1973.

 小沼直樹:《宇宙化學》,講談社,東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