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發生學習機制的心理學理論,簡稱學習論。一般說來,關於學習的知識可以採取科學方法逐步積累。這些知識經過充分檢驗可以表述為學習的原理。當這些原理按某種合理的方式組織起來的時候,就構成學習的模式。模式的精製即是眾所周知的學習論。學習的原理、模式或理論形成以後,往往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日趨完善,也可能出現新的形式。

  學習論的心理學探索開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20世紀30~40年代,學習論進入瞭全盛時期。許多心理學傢如E.托托爾曼、B.F.斯金納等對學習的研究,主要受E.L.桑代克、И.Π.巴甫洛夫與格式塔心理學傢的影響。學習論在國外特別在美國的心理學領域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形成瞭兩大對立的學派:聯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格式塔理論)。兩派理論的對立有其哲學的根源。學習論與哲學傢所關註的認識論有密切的關系。哲學傢對人們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經驗與腦的組織之間的關系如何等問題一直持有不同的見解。經驗論者主張經驗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假設一切復雜的觀念統由簡單觀念的基本材料構成,頭腦像是一架由簡單元件組成的機器。理性論者主張理性是知識的最初源泉,強調知覺經驗的組織與關系,相信感性材料是按照頭腦開始時具備的關於先天知覺的某些假定而作出解釋的。這兩種見解為學習論的分類與比較提供瞭重要背景。一切聯結理論,如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J.B.華生的行為主義、C.赫爾的系統行為說,E.R.格思裡的接近條件反射,以及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都可歸入經驗主義的范疇。認知理論,如M.韋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的格式塔學習論、K.勒溫的場論以及J.皮亞傑和J.佈魯納的認知發展說,基本上應歸入理性主義的范疇。此外,像托爾曼的認知心理學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采取騎墻態度,R.M.加涅的層次說基本上也采取綜合的立場(見學習分類學說)。

  聯結理論和認知理論的分歧主要表現在3方面:①外周機制與中樞機制之爭。聯結理論傢側重於以運動(反應)中介物作為順序分明的一系列行為的調整者,這屬於外周機制。認知理論傢則認為中樞中介作用──大腦過程是有目的行為的調整者。②習慣的獲得與認知結構的獲得之爭。聯結理論傢認為個體習得的是“習慣”,認知理論傢則認為是“認知結構”。③解決問題中試誤與頓悟之爭。人們遇到新問題時是如何找到解答的?聯結理論傢認為是借助於嘗試與錯誤(簡稱試誤),即試驗、失敗、再試驗……直至問題獲得解決;認知理論傢則認為是通過理解問題中的基本關系而導致的頓悟。前者傾向於以過去經驗作為解決問題的根源,後者則註意當前問題的結構。

  70年代以來,許多心理學傢越來越認清學習現象的復雜性,承認要建立解釋眾多學習現象的大型理論是不現實的。當前存在3種趨向:①出現兩派互相吸取導致螺旋式上升的發展動向;②提出許多小型理論,尤其是采用數學分析、信息加工等新技術而提出瞭諸如學習的信息加工說、刺激樣組說等理論;③探討學習論與課程論、教學論的關系,註意學習論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學習論的研究對於深入理解學習過程的實質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無疑是有價值的。已有的各種理論,從總體上看各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他們都未能提供一個無懈可擊的體系。

  

參考書目

 E.R.Hilgard and G.H. Bower,Theories of Learning,4th ed.,Appleton-Century-Crofts,New York,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