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傢、政治傢和教育傢。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曾周遊列國,從事政治活動,大力宣傳“仁”的學說。他創辦私學,一生獻身於教教育事業。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用作教材,培養青年一代。

  孔子生活在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社會正在興起的過渡時代。從他開始,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時代的發展,在思想學術領域逐漸形成瞭數百年“百傢爭鳴”的局面。他的政治觀點,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革新的一面。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但也有唯物論的傾向和辯證法的閃光。他的心理學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上產生的。

  孔子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①性習論,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命題,認為人性是在先天“相近”的自然本性的基礎上,由於後天習染而發展起來的不同的社會本性。②學知論,雖然說過“學而知之”的話,但這隻是“虛懸的一格”,實質上主張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的。③發展觀,認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並把心的發展分為少、壯、老三個階段,還對各階段的特點作瞭簡明的概括。④差異觀,肯定人的心理並非千篇一律,而明顯地存在著類型上和品質上的個別差異。

  孔子的最大貢獻是在教育心理學思想方面。關於差異心理,他把人的智力分為“上智”、“中人”和“下愚”3種類型(《雍也》),認為有的人能“聞一知十”,有的人則隻能“聞一知二”。他又把人的性格分為“狂者”、“中行”和“狷者”3種類型,認為“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子路》)。他還較詳細地描述瞭性格特性方面的個別差異,如說:“柴也愚(愚笨),參也魯(遲鈍),師也辟(偏激),由也喭(魯莽)”(《先進》)。關於學習心理,他較全面地考察瞭學與聞見、學與思、學與習、學與行的關系,提出瞭“多見”、“多聞”、“多問”、“多識”、“學而時習”、“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等一系列重要見解。關於德育心理,他第一個註意到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實踐4個因素及其關系,並對啟發誘導、因材施教、以身作則、表揚批評和主觀努力等教育原則和方法,從心理學思想方面作瞭某些考察。關於教師心理,他分析瞭教師所應具備的一系列心理品質,特別是“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更值得珍視。此外,他所運用的觀察、談話和調查等方法,對瞭解和鑒定學生的心理有很大意義。

  孔子的心理學思想反映在《論語》一書中。《論語》系門人弟子根據他平時對學生和對別人的講話記錄整理而成,是研究孔子心理學思想最主要最可靠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