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者能聽懂通過一定傳聲系統傳遞的言語信號的百分率。例如給聽者聽100個單詞,聽對瞭50個,其可懂度就是50%。

  20世紀20年代,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為瞭評定通訊裝置的性能最先採用清晰度實驗或可懂度實驗來研究人的語音知覺。其方法是給聽者念一張含有一定數量語音的測試表,固定一組聽力正常的人作標準聽者,以聽者為常量,以通話系統或通話條件為變數,聽者的不同可懂度即可作為系統或條件品質好壞的指標。當實驗所用的言語單位的上下文關關系對聽者的理解起重要作用時,習慣上用可懂度這一術語,當所使用的言語單位(如無意義音節)的上下關系,對聽者的理解不占重要地位時,則用清晰度這一術語。40年代以後,這種實驗方法廣泛應用於臨床,以可懂度作為言語聲壓級的函數來測量人的言語感知閾(指可懂度為50%時的語音聲壓級)和超閾限的言語辨別率,還可判斷人的聽力損失或聽力缺欠等。

  進行言語可懂度實驗的一項基本工作是編制測試材料。言語有不同的層次,因此,測試材料的類型也多種多樣,有數字、單詞、詞組、句子以及一段連貫性的話語等。由於測試材料的類型不同,感知的難易也大不一樣。在同一聲壓級條件下,有上下文的句子或雙音節詞顯然要比單詞的可懂度高。因此,可懂度不是一種絕對值,它隻具有比較的意義。在度量一個通訊系統的性能時,為瞭比較不同情況的結果,實驗必須采用同類的測試材料,對測試方法也須規范化。為此,4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聲學實驗室編制瞭發音平衡50字單音節詞表,通常稱為PB字單,以反映英語日常會話發音成分的出現頻率。1960年美國標準協會(A.S.A.)也公佈過一個清晰度測試規范。同時,不同國傢,不同部門也都根據各自的任務不斷編制出各種測試材料,采用瞭不同的測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