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斯洛著。紐約哈珀-羅出版社1966年出版。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林方的中譯本。本書探討科學研究中的心理學問題,它要說明的中心思想是:科學是科學傢人性的產物,它不隻是審慎的、因襲的科學傢的製品,而且是勇敢的、革命的科學傢的突破和創新。作者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著重討論瞭心理學傢作為科學傢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創新途徑。全書共分14章,約15萬字。包括對機械主義科學和人本主義科學、安全科學和成長科學的比較;對綜合科學和單向科學、抽象和和理論的論述;對預測人和控制人、道傢科學和控制科學的區分;以及關於經驗知識和旁觀知識、知識的階段、水平和深度、作為科學范式的人際知識的討論等。

《科學心理學》原著扉頁

  現代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引起廣泛關註的爭端是:用物理的、生物的、局部過程的等等非人格科學的一般研究模式來認識和理解整體的、獨特的人和文化是否適宜?馬斯洛的目的是要說明這一非人格模式究竟如何以及在哪裡不適用於人格的研究,有什麼替代的模式可供選擇。他並不全盤否定機械論科學在一定范圍內的應用價值,而是指出它的局限性,提出人本主義科學或科學人性化的主張作為新的選擇。他認為西方人由於種族優越感的影響已使西方科學發展中出現固步自封的傾向,當前有必要尊重古代東方科學對人類文明的認識和理解,並特別推崇中國道傢科學的貢獻。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傢G.墨菲認為馬斯洛的這部著作是對近代傳統心理學非人格模式缺陷的強有力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