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火成巖巖體的形態,大小及其與圍巖接觸關係的總和(見圖)。可分為火山巖產狀和侵入巖產狀。

  火山巖產狀 它與火山噴發型式有關,常見的有3種:①熔透式(面式)噴發形成的產狀。這種型式首先由美國巖石學傢R.A.戴利提出,他認為花崗巖漿大規模侵入上升時,由於較高的溫度及化學能,頂盤巖石熔透,因而巖漿大量溢出地表。其特點是火山巖分佈范圍很大,火山巖和侵入巖過渡相連,噴出通道大,而且不規則。這種噴發型式的形成機制還有爭論。②裂隙式噴發形成的產狀。巖漿沿某一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帶上升噴出地表,火山口常呈帶狀或串珠狀分佈,向下則連成巖墻狀通道。玄武巖漿沿裂隙溢出,向四周廣泛流動而形成熔巖被,面積達幾千至幾萬平方公裡,個別可達50萬平方公裡,厚達幾百米至1000~2000米,稱為熔巖高原。流紋質火山碎屑物沿裂隙噴發,由於富含揮發分(主要為CO2)沿斜坡廣泛流動,而成火山碎屑(灰)流,分佈面積和厚度都很大,構成流紋質的火山碎屑巖高原。③中心式噴發形成的產狀。巖漿沿頸狀通道噴發的一種產狀型式。這種產狀的火成巖體在地表常有一個上陡下緩的火山錐,由熔巖構成的稱為熔巖錐,由火山碎屑物構成的稱為碎屑錐,由熔巖和火山碎屑物互層構成的稱為復(混)合錐。火山錐中間有一個盆狀的凹陷,稱為火山口。也有少數火山口周圍沒有火山錐。由於大量火山物質噴出,巖漿房空虛及上復巖層的壓力,火山口周圍巖層沿環狀斷裂向下塌陷,形成破火山口。破火山口也可由於火山猛烈爆發破壞或侵蝕擴大而成。塌陷破火山口最常見,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大於1.5公裡,多數為10~15公裡,個別可達20~30公裡,常形成火山窪地。有的火山口中蓄水,稱為火口湖,中國吉林長白山白頭山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口湖。

  侵入巖產狀 侵入體的整體形態由於在形成後受構造運動和剝蝕的影響,多已不能完整保存,隻能根據它在地表的出露情況來判斷和恢復。根據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首先把侵入體的產狀劃分為整合侵入和不整合侵入兩類。整合侵入產狀指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面平行於圍巖的層理或片理,是巖漿沿層理或片理貫入而形成。根據侵入體的形態,整合侵入產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巖盆,是侵入地層間、形似盆狀的巖漿巖體,由於重力的作用,中央微向下凹陷,下部有巖漿通道,構成巖盆的巖石主要為基性巖,巖盆規模一般較大,大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公裡,世界最大的巖盆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德魯斯巖盆,出露面積達40000平方公裡。中國四川攀枝花的輝長巖體,也認為是一巖盆。②巖蓋,是上凸下平穹窿狀的整合侵入體,中央較厚,邊部較薄,平面上近似圓形,巖蓋規模一般不大,直徑多為3~6公裡,厚度不超過1公裡,多見於中酸性巖中,在基性-超基性巖中,又常用“巖盤”一詞。③巖床,也稱巖席,以厚度較小而面積較大為特征,一般是一種厚薄比較均勻而近似水平產狀的整合板狀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面比較平坦,中間較厚,邊部稍薄,其厚度相差較大,大的巖床的厚度可達幾千米,而小的厚度隻有幾十厘米,巖床在基性-超基性巖中常見。④巖鞍,又稱巖脊,產在向斜槽部或背斜頂部的整合侵入體,常與強烈的褶皺作用同時形成,其剖面的形狀似馬鞍狀或半月形,常成組出現,規模一般不大。

  不整合侵入產狀是指那些切過圍巖層理或片理的侵入體,是巖漿沿斜交層理或片理的裂隙侵入而成。有些則是巖漿熔融交代作用形成的。不整合侵入體根據其形態特征可進一步分出:①巖墻,一般為形態比較規則而又近似直立的巖漿侵入體,如果形態不很規則,又常稱為巖脈。巖墻的長寬比一般相差很大,長度一般為寬度的幾十倍以至幾百倍,世界有名的津巴佈韋大巖墻(脈),長達500多公裡。巖墻除單獨出現外,也有成群產出的,形成巖墻群。巖墻如果沿一個或幾個中心呈放射狀產出,稱為放射狀巖墻。在平面上如果成環形、弧形或近似同心圓狀產出的巖墻,稱為環狀巖墻(產狀向外傾斜)或錐狀巖墻(產狀向內傾斜)。錐狀巖墻又稱錐狀巖席。環狀巖墻和錐狀巖墻在平面上多數為斷續的弧狀連成的同心圓,很少能成為一個連續完整的圓圈產出。有些地區巖漿可多次活動,形成多期的環狀或錐狀巖墻和小侵入體,稱為環狀雜巖或稱中心雜巖。②巖鐮,一種多為中酸性侵入巖形成的不整合侵入體,其形狀特點是侵入體常常超復在圍巖之上,剖面上巖體形似鐮刀狀。多產在褶皺帶中,典型的巖鐮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見到。③巖株,常見的不整合侵入體,平面上近似圓形、橢圓或不規則的等軸狀,與圍巖接觸面較陡,出露面積小於100平方公裡,有些巖株深部與巖基連成一體,成為巖基的一部分。巖株周圍伸出的枝狀侵入體,稱為巖枝,如形態不規則,稱為巖瘤。④巖基,是規模巨大的侵入體,主要由花崗巖類構成,面積大於100平方公裡,最大可達數萬平方公裡。平面上巖基常為橢圓形,長軸方向可達數十公裡以至上千公裡,寬向可達100公裡以上。巖基主要分佈於褶皺區的核部隆起帶中,延伸方向常與褶皺軸向一致。巖基的形成與構造作用關系密切,其成因仍有爭論,主要涉及物質來源、巖基占據的空間及巖漿活動性等問題,可概括為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巖基是巖漿侵入冷卻的產物,另一種則認為巖基是原地的巖石遭受瞭強烈的交代及深熔作用而轉化成火成巖的。在中國兩種成因均有,一般認為前震旦紀的花崗巖類巖基以交代成因為主,而燕山期及更新時期的,則以巖漿成因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