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板塊構造作用而變形並能在地質圖上填繪出的特殊巖石體。又稱混雜巖。由外來巖塊、原地巖塊、基質三部分組成。外來巖塊主要來自俯衝板塊上的放射蟲矽質巖、枕狀熔巖以及基性超基性的輝綠巖、蛇紋巖、橄欖巖、榴輝巖等洋殼和地幔巖的碎塊。原地巖塊系海溝原地形成的濁積硬砂巖、粉砂巖、礫巖,有時還有海溝內壁上的藍閃石片巖。基質一般是相對塑性的泥質巖石。外來巖塊與原地巖塊的各個碎塊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從幾釐米到幾公裡、幾十公裡,它們與基質均普遍遭受不同規模的剪切作用,彼此均以構構造關系相接觸,且無接觸變質現象。基質中常見破裂、扭曲甚至塑性流動,發育石香腸、菱形體和楔形體。整個混雜巖呈帶狀分佈於特定的構造部位,產出在俯沖板塊前端並與俯沖帶平行,寬可達數十公裡至上百公裡,其中疊瓦狀推覆構造發育。由於外來巖塊以蛇綠巖套的各組分巖石為主,故也稱蛇綠混雜巖,它們是鑒別古海溝重要標志。

  混雜巖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強調沉積作用,主張沉積成因,即混雜堆積是海底泥流和重力滑坡等作用所造成;另一種則強調構造作用,主張構造成因,即混雜堆積是因褶皺、破碎、逆沖等作用而形成。板塊構造學認為混雜巖是沉積作用和構造活動綜合產物,在板塊聚斂邊界,板塊發生俯沖過程中,部分不能隨板塊俯沖下去而被刮下來的沉積物和蛇綠巖套等堆積在接觸帶上,與此同時,仰沖板塊被普遍剪切導致外來巖塊的滑落,從而使不同性質、不同時代的巖石混合堆積在泥質成分的基質中,形成混雜堆積。顯然,沖斷與消減刮落是構造作用造成的,而各個巖塊的混雜、堆積則是發生在地殼表面的表生作用,應屬沉積作用范疇。

  美國西海岸聖弗蘭西斯科混雜堆積是一套典型的混雜巖,它由砂礫巖、頁巖、有孔蟲碳酸鹽巖、放射蟲矽質巖、基性-超基性巖、蛇綠巖及其他變質巖組成,該巖帶延伸數千公裡,寬約100~200公裡,是侏羅紀至第三紀期間太平洋板塊向北美西岸俯沖消減的產物。中國喜馬拉雅山、天山、西秦嶺等地也相繼發現瞭蛇綠混雜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