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分佈上彼此替代,由一個共同祖先派生出來、特徵相近的植物種類。它反映一個屬內的各個近親種或一個種內的各個地理小種所具有的分佈區各自獨立並相互替代的現象,即地理替代現象。替代種可分為地理替代種和成對替代種。近親種(對應種、相符種)的分佈區通常不直接相鄰,具有這類分佈區的種是地理替代種。如歐洲廣佈種心葉椴(Tilia cordate)和中國東北、華北至蘇聯遠東分佈的紫椴(Tilia amurensiis),就是一個地理替代種的系列。由於生存競爭,分佈區可能彼此相鄰,有時甚至鑲嵌在一起的,則叫做成對替代種,如歐洲五針松(Pinus cembra)和偃松(Pinus pumila)。

  地理替代現象是植物種系在地理隔離的影響下從共同的原始種系發生分化的過程。有些替代種原占有較大分佈區,由於氣候變化或海陸變遷產生的地理隔離,逐漸在個別相互遠隔的地點上繼續分化成個別的較純的種群。分化後的種群容易固定自己的特點。這一過程依次為生理的、生態的和形態遺傳的,如果其中某一環節由於氣候或營養條件的變化、生活力的減弱、生存競爭的加劇等原因而消失,便會產生同一種系中各個種的地理替代現象。從發生學和進化論的觀點來看,成對替代現象比地理替代現象發生更早。

  地理替代現象的主要類型是空間替代現象,又分為水平替代現象和垂直替代現象。空間替代現象通常是顯域替代,但在同一地區的不同生境條件下,也會出現隱域替代。一些有季節性異形現象特征的種,會發生時間替代現象。

  真替代現象之外還有假替代現象。即仿佛相似的替代種,雖然彼此也有親緣關系,但都從不同的原生種系中起源。發生假替代現象,是由於第一種的分佈區內對它的生物學特性不適宜而未被占據的部分為第二種所侵占。假替代可以有兩個類型:①兩個種系在深入其分佈區之前就是完全獨立的種或地理宗(同一物種內部形態特征較不穩定、分佈區不同的群體);②其中一種或一宗當地起源,而另一種(宗)後來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