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植被資訊標誌到地形背景圖件上去的技術程式。植被圖是標誌植被資訊的圖件,是植物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內容,對於植被區劃、植被分類及植被動態等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植被製圖是地圖學中專題製圖的一個類別,隨著遙感、電腦自動製圖等現代製圖技術的應用,植被製圖成為更加高效和客觀的資料處理手段。

  圖的應用 植被圖對於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物資源的經營利用有重大意義,可視為潛在的土地利用圖。植植被圖可為地區的農林牧副業的發展規劃提供重要的知識和根據,尤其是放牧場和割草場規劃與經營的基礎,並可為地區的工業交通建設和商業投資以及國防和軍事活動提供資料和信息。植被圖還可標志自然景觀和氣候類型、土壤等環境因子。在比較地理學的研究中,植被圖是極有力的手段,也是進行自然區劃不可缺少的依據。

  類型 從植被圖的內容來說,分為一般性植被圖和專門性植被圖。一般性植被圖包括現狀植被圖、復原植被圖和現狀復原植被圖。在一般性植被圖的基礎上,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專門性植被圖,例如草場類型圖、森林圖、指示也被圖等。按比例尺,植被圖可分為大、中、小比例尺植被圖,不同比例尺的植被圖可以適用於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小比例尺植被圖(1:150萬~1:400萬)可表現大面積范圍內的植被地帶性規律和區別地方性特征,是制訂植被資源利用區劃(森林、草場區劃)和農業區劃以及組織較大比例尺植被制圖的基礎。中比例尺植被圖(1:30萬~1:100萬)可以用作國傢或地區的植被詳圖,能表現植物群系等中級群落分類單位及其結合分佈格局,也可用於確定較大面積范圍內的植被資源經營利用規劃。大比例尺植被圖(1:5萬~1:20萬)可用於制作小區域、省區或較小國傢的植被圖,能表現植物群叢組的分佈和較完善地反映出山區隨高度和坡向而變化的植被分佈規律。大比例尺植被詳圖(1:5000~1:2.5萬)能表現出植物群落的基本單位,即群叢及其結構部分,反映植物群叢的植物區系特征細節及其與地形、土壤、地質構造等生境特征的聯系,是深入細致研究植被的手段。

  原則和方法 根據不同的植物群落學派及其制圖原則,可分為3類:佈勞恩-佈朗凱的表格法,H.A.高森的生態法和蘇聯學派的地植物制圖法。

  佈勞恩-佈朗凱表格法是通過在制圖地區進行植物群落樣方調查,通過一系列按樣方的植物種的存在度和多度的表格排列過程,區分出若幹個“區別種組”和群落類型作為制圖單位,最後在大比例尺底圖上劃出植物群落的邊界。這種方法在實踐應用中十分復雜和困難。但法國一些植物社會學傢們成功地發展瞭以計算機資料處理系統進行植被制圖的技術。

  高森生態法或動態分類法主要以山地植被為對象,可以同時顯示自然和人工植被及其環境條件,在顏色的使用方面也有重要的發展。高森的植被圖基於航空照片,所有的植被邊界都先在照片上仔細地劃出並轉繪到地形底圖上,在野外調查各個群落的植物區系和外貌特征,進行邊界修正,並通過土地普查取得有關土地利用的統計資料。這樣所劃分的植被帶是由特殊的自然植被或其替代群落所表征的植物氣候帶,在帶內所有組成一個頂極及其替代群落的自然或栽培植被類型的總體即制圖的單位。

  蘇聯地植物學派在現代植被制圖方面以 Е.М.拉夫連科和В.Б.索恰瓦為代表,索恰瓦提出瞭種系群落發生的植被分類原則和地體系統理論,其分類根據不僅建立於植物區系和生態地理標準之上,也基於歷史發生的聯系。

  制圖的技術表現 植被圖的基本內容是:各種植被類型在各種比例尺的底圖上以輪廓線、字符(包括數字符)、不同的灰度、圖案或色彩以及符號來表現,還應附有圖例和補充的文字說明。具體如下:①邊界。大比例尺圖的植物群落類型邊界可通過航空照片或實測劃定。小比例尺圖的植被界線通過路線植被調查結合以衛星照片、地形圖、土壤圖等確定。高森的法國植被圖則未標明植物群落邊界線,而以不同顏色或圖案來區分不同類型。②字符和數字符。常用以作為植被類型的代號或碼號。③灰度和圖案。廣泛用於黑白圖以區分植被類型。由明亮到深暗的灰度,可表現植物群落的生態或外貌梯度,如由幹到濕或群落結構由稀到密等。灰度和圖案用到彩色圖上可增加其表現能力。④彩色。應用於植被圖可充分表現植被類型的復雜多樣,並易於目視區別。一定比例尺的彩色植被圖的表現能力,相當於比例尺2~3倍的黑白圖。在植被制圖中最有意義的是彩色的生態涵義。高森使用彩色來反映生理上有效的環境因素,從而建立瞭一系列的“植物氣候”及其所包含的自然植被表示法。他還以彩色的層次來表現植被外貌。高森關於彩色的生態涵義的原則,對世界范圍內的植被制圖產生瞭很大的影響。⑤符號。可用來在植被圖上表現小面積的特殊植物群落類型,有經濟價值、特殊科學意義或珍稀瀕危的植物種。⑥圖例。它是植被圖的檢索系統,包含圖上所表現的所有植被類型及其他地物的分類系統。

  發展簡況 植被制圖雖已有約500年的歷史,但早期的植被圖不過是在地形圖上加上樹木的符號,或標出果園、草地和樹林的輪廓,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才出現個別國傢或地區的全面植被圖。由於植物群落學和生態學的形成和出現,以及植被系統分析和分類原則的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植被制圖有瞭較快發展,50年代以來進展更為迅速。歐洲的植物群落學傢們編制出許多較大比例尺的植被圖。蘇聯、法國、美國等許多國傢都很重視植被制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成立瞭世界植被分類和制圖委員會,編制瞭許多地區的不同比例尺的植被圖。

  中國的植被制圖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50年代中期以後先後出版瞭比例尺為1:400萬的《中國植被-土壤分區圖》,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中比例尺為1:800萬的《中國植被圖》。以後出版瞭一系列全國的和省區性的植被圖。1979年出版的侯學煜主編的比例尺為1:400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被圖》,特點是在現實植被圖上重視對人工栽培植被的分類系統及其圖形表現。80年代采用遙感技術進行植被制圖,編出瞭新一代的大、中比例尺的植被圖,如比例尺1:10萬的《騰沖植被圖》(王紹慶、蔡宗夏,1981)。

  隨著遙感和計算機自動讀譯及制圖技術的發展,植被制圖理論上的各學派趨於接近和融合,尤其在野外制圖方法上形成統一的要求,可適應不同植被分類系統的室內分析和編圖的需要。技術表現上,將加強植被與其環境因子的高度綜合性和生態意義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