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任一地區所覆蓋的植物群落的總體。可按地域劃分,如中國植被、黃山植被;或按地理環境特徵命名,如熱帶植被、高山植被;還可用於概括某一類型植物群落,如森林植被、草甸植被、栽培植被等。植被和植物區系不同,植物區系指的是一個地區有哪些植物種或其他分類單位,植被則突出表現植物的數量特徵、彼此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組核、結構以及功能特點。但是全面瞭解植被需要結合對植物區系的分析。

  植被類型> 植被與自然環境的其他要素─氣候、土壤、水狀況、動物界以及地形等密切相關。由於植被所覆蓋的地面生態條件不均一,各地植物群落的性質和特征不同,所以植被實際上是一種植物群落的鑲嵌。在全球可分出不同的植被帶,首先可以區分出海洋植被和陸地植被兩大類型。

  海洋植被的特點之一是綠色植物中藻類占絕對優勢,有花植物的種類和個體數量都很少。海洋植被的另一特點是生產能力水平很低。海洋絕大部分受到營養物質極其短缺的限制,生產水平與荒漠近似,隻有河口、珊瑚礁和海水上升流區域等少數區域生產能力較高。

  陸地植被特點之一是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由於陸地環境差異很大,造成植被類型空間分化,形成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以把陸地植被進行多級分類,形成等級系統。按中國現在采用的植被劃分系統,最高一級是植被型,如極地荒漠植被、凍原植被、寒溫帶針葉林植被、夏綠闊葉林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熱帶雨林植被、熱帶季雨林植被、稀樹草原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草甸植被、水生植被、沼澤植被、紅樹林植被等。植被型之下劃分為植物群系,群系之下劃分為群叢。在植被型、群系、群叢之間還有過渡單位:植被亞型、群系綱、群系組、群叢組等。植被分類主要依據植被的種類組成、數量、生活型、結構、生態特點,其中優勢種最為重要。(參見彩圖)

非洲植被類型圖

  現代植被的演化 現代植被是植物界長期進化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年齡。許多學者認為:熱帶雨林形成的歷史最早,第三紀始新世已出現。極地荒漠、凍原和泰加林最為年青,第四紀冰川退後才形成。

  地球上原始的未經人類影響的植被保留很少。外界因素,特別是人類活動常引起植被的明顯變化。未被人類改變的植被叫原生植被或原始植被。原生植被遭到人類破壞後所自然產生的,與原來植被不同的植被叫次生植被,例如寒溫性針葉林地區出現的山楊(Populusdavidiana)、樺樹(Betula spp.)林,熱帶森林在火燒或其他外界幹擾破壞下形成的稀樹草原,都是次生植被。經過一定時間,有些次生植被(如楊樺林)又可以恢復為原生類型(見植被動態)。

  原生植被遭破壞後,若無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影響,經過一定時間在該地能夠形成的植被叫潛在植被。潛在植被不一定是原生類型,因為原來的植被破壞後,環境條件往往發生重大改變,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恢復以前的原生植被,甚至在建立絕對保護區的條件下也不可能。潛在植被恢復的時間,取決於原生植被破壞的程度,也取決於氣候、土壤條件以及其他環境因素,還取決於植物群落基本層的優勢種的個體發育持續時間。通常這種恢復時間從30年到50年不等,有些延續到100年以上。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潛在植被統稱為自然植被。

  包括農田、果園、人工林、播種草場和城市綠地等的栽培植被(又稱人工植被),則是人類經長期選擇而栽培的植物群落的總稱,占地面積已接近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這類人工植被的植物組成和群落結構均十分單調,對生態效益有不良影響,但生產力、生物量均較同一地帶自然植被為高。

  植被的作用及其研究 綠色植被在地球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中起著巨大而獨特的作用,它為各種生物提供適宜的棲身場所和食物。植被的有機物質的生產力,對人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同植被類型,生產力差別很大。荒漠和凍原生產力最低,熱帶雨林生產力最高。人類每年從植被生產量中收獲約12億噸作為食物。植被還具有改善地方氣候、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河流流量、減輕環境污染等作用。因此,保護現存天然植被,加強營造人工植被,擴大綠色植物覆蓋,是全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

  植被與環境的關系一直是植被研究的重要方面,目的在於尋找不同植被類型與以熱量和水分為主的環境因素之間關系的規律。R.H.惠特克曾於1975年提出植被分佈與年平均溫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關系的模型(見圖)。一些科學傢用氣候參數建立數學模型,以預測植被的性質和結構。

世界主要植被類型與年平均溫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的關系

  

參考書目

 《中國植被》編輯委員會:《中國植被》,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