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層受力發生彎曲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巖層受力發生彎曲,稱為褶曲或褶皺。褶曲地貌有兩類:①由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稱為動態褶曲地貌或原生褶曲地貌。②受外力剝蝕而形成的地貌,稱為靜態褶曲地貌或次生褶曲地貌。(參見彩圖)

四川東部褶曲地貌(中國)

  動態褶曲地貌 由新構造活動形成。其地貌與構造形態一致,如背斜構造在地表表現為拱起山地或高地,向斜構造表現為拗陷盆地或低地。類型有:①褶曲構造山地。褶曲地貌中最常見的規模最大的類型,是在強烈水平擠壓力作用下形成的高大褶曲山系,新生代以來褶曲隆起的高山多屬這一類型。②穹隆構造地貌(見圖)。

穹隆構造地貌

地殼中的塑性巖鹽向上侵入沉積巖,或巖漿侵入到地殼,使地殼上部巖層上拱而成。鹽丘是以鹽體為核心的穹隆構造地貌,由巖鹽(呈塑性狀態)向上侵入沉積巖中形成。它高出周圍地面數米到20多米,直徑達1~2公裡,平面大體呈圓形或橢圓形,頂部常發育一些放射狀裂隙或縱橫交錯的裂隙。巖漿侵入沉積巖層而成的穹隆構造地貌規模較大,其內核是巖漿巖,蓋層是沉積巖。在穹隆構造地貌形成初期,河流從穹隆中心流向四周,呈放射狀水系。當蓋層被剝蝕後,核心露出,在穹隆的周圍形成單斜地形,在穹隆的中心形成巖漿巖山地。③拱起構造地貌。由局部活動背斜引起,使地面隆起或使階地和 夷平面拱起變形。

  靜態褶曲地貌 在背斜或向斜構造基礎上由外力侵蝕而成。其中,由於侵蝕時間短,原生構造地貌尚未完全破壞,地貌形態與構造一致的,稱為順地貌;由於侵蝕時間長,外力作用破壞瞭原生構造地貌,地貌形態與構造不一致的,稱為逆地貌;逆地貌再經侵蝕破壞,使地貌形態又與構造一致的,稱為再順地貌。逆地貌有:①單面山,是在單斜構造基礎上沿巖層走向發育的山地,其兩坡不對稱,與巖層傾向相反的坡稱為前坡,經侵蝕坡度陡峭,順巖層傾向的坡稱為後坡,坡度平緩。如果巖層傾角較大,由巖層層面所控制的一坡和剝蝕作用所形成的另一坡,在坡長和坡度上大致相等,則形成豬背脊,這是單面山的一個特殊類型。②背斜谷,發育於背斜軸部或節理較發育處,由流水作用強烈侵蝕背斜頂部所成的谷地。③向斜山,向斜處形成的山地。由向斜兩翼的巖層松軟,易受侵蝕;向斜中部巖層堅硬突露,不易侵蝕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