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於沼澤表面或含於沼澤草根層和泥炭層中,以自由水(也稱重力水)和粘著水(包括毛管水、薄膜水、滲透水和化合水)兩種形式存在的水體。

  水文特徵 沼澤水有各種補給來源,位於分水嶺上的沼澤體,沼澤水的唯一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緩坡上的沼澤體,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低窪處常有地表徑流過境。地下水出露帶上的沼澤,以地下水補給為主。平原地區流域分水線處的沼澤,由大氣降水和當地徑流補給,河流階地地坡腳處還有地下水補給。河漫灘上的沼澤,大多為河水、地下水和大氣降水共同補給。海濱沼澤由海水和降水補給。內陸幹旱區的沼澤多為地下水補給。另外,無論沼澤發育在何種地貌部位上,隻要沼澤表面發育成凸形,就隻有大氣降水補給。

  沼澤表面上水的流動與一般地表徑流相同。沼澤水的滲流呈層流狀態,服從達西定律,其流速大小與滲透系數和水力坡度有關。滲透系數可用經驗公式表示:

式中K為滲透系數;Z為潛水位埋深;Am為常數。滲透系數取決於草根層和泥炭層的結構。沼澤表層以下結構稍緊實,滲透系數隨之減小。

  泥炭沼澤從表面到潛水位活動帶的下界為活動層,其下為惰性層。無泥炭沼澤的草根層與泥炭沼澤的活動層大體相當,其下為腐質泥層,再下為潛育層。活動層和草根層的表層孔隙大,沼澤水流動速度大,一般每天2~3米,有的能達幾十米。當潛水位下降到惰性層或腐質泥層時,沼澤水的流速幾乎等於零。

  沼澤草根層和泥炭層中的水流叫沼澤表層流(也稱表底流),其流量隨潛水位埋深增加而減少。

  沼澤水除由植物棵間直接蒸發外,還被植物根系吸收並通過枝葉散發。因此,表面有薄層積水的沼澤,其總蒸發量比純水面蒸發量大。潛水位下降,而毛管水仍能達到地表時,總蒸發量還相當大。泥炭沼澤中表面凸起者的蒸發量小於表面平坦或凹形者的蒸發量。

  化學性質 沼澤水渾濁,呈黃褐色,有腥臭味。有機酸和鐵錳含量較高者,水面常呈現紅褐色。除幹旱地區的鹽沼和海濱沼澤外,礦化度都較低,一般不超過500毫克/升。硬度很低,pH為3.5~7.5,呈弱酸性或中性反應,其中呈弱酸性者居多。沼澤水中的主要陰離子有HCO3-SO42-Cl-,主要的陽離子有Ca2+Mg2+K+Na+以及Fe2+Fe3+NH4+Mn2+等。沼澤水中含有較多的腐植酸,含量從每升幾毫克到上百毫克。水中溶解的氣體主要有CO2O2H2S、N2等。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型和硫-氯型兩類。

  發育在地形較高處的沼澤和沼澤表面凸起的部位,沼澤水的礦化度最低,一般不超過45毫克/升,pH值3.5~5.9,腐植酸的含量較高,約85~140毫克/升,多屬硫-氯型;發育在地形較低處的沼澤,表面平坦或呈凹形的沼澤部位,沼澤水的礦化度較高,可達500毫克/升,pH值6.0~7.5,腐植酸多在每升幾毫克到數10毫克之內;內陸鹽沼和海濱沼澤中的沼澤水,含鹽量較高。沼澤中的耐鹽喜水植物起著調節沼澤水中含鹽量的作用。

  中國若爾蓋高原(屬高寒地區)上的草本泥炭沼澤,沼澤水的礦化度100~500毫克/升,pH值6.2~7.5,二氧化碳含量最高可達700毫克/升。主要為重碳酸鈣鎂型和重碳酸鈣鈉型,也有重碳酸鈣和重碳酸氯鈣型的。三江平原無泥炭沼澤中的沼澤水,礦化度40~500毫克/升,pH值6.2~7.5,硬度0.5~3.0毫克當量/升,腐植酸含量0.65~15毫克/升,含鐵量可達6毫克/升,主要為重碳酸鈣鎂型。

  水量平衡 蒸發量大、徑流量小是沼澤水量平衡的重要特點。濕潤地區,例如蘇聯的西北部,蒸發量占總支出量的75%,徑流量占25%;在水分不穩定地帶,例如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沼澤地,蒸發量占總支出量的84%,徑流量占16%。水量平衡中蒸發量與徑流量也有季節變化:冬季蒸發量很小,徑流是主要支出項;夏季徑流量大,蒸發量也大;暮秋至初冬蒸發迅速減小。這些地帶的沼澤區因近地面氣層濕度大,沼澤特殊的熱學性質等原因,在9~10月還能觀測到凝結水的現象,其蒸發量為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