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

  中國明代航海傢。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回族人。生於洪武四年(1371),卒於宣德八年(1433)。初入燕王(朱棣)府做宦官,從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任內宮監太監。朱棣稱帝後,被委任正使,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於公元1405~1407年、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7次遠航“西洋”。當時所謂“西洋”,是泛指中國南部海域以西的印度洋一帶。他所率領的船隊,規模宏大,人員多達27000餘名,船隻最多時達200多艘,其中長44.4丈(148米)、寬18丈(60米)的大型船隻60餘艘;航海技術相當先進,使用瞭羅盤、測深器、牽星板等。船隊遠航到過南洋群島、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其中第5次和第6次航行最遠,橫渡印度洋,到達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歷經當時亞非30多個國傢。

  鄭和航海前後共歷28年,根據歷次的航行記錄,匯集有一圖一書──《鄭和航海圖》與《位編》。《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保存於明茅元儀所編《武備志》中。圖上有航行方向,航程遠近、停泊處所、暗礁淺灘等的記載,並標有亞非地名約500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亞非航海圖,在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編》一書,詳細記錄瞭航程中羅盤針所指的方位,是一本寶貴的航海手冊,可惜沒有流傳下來。此外,鄭和的隨航人員馬歡寫有《瀛涯勝覽》、費信寫有《星槎勝覽》、鞏珍寫有《西洋番國志》,記載瞭所歷30餘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等情況。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它發展瞭中國的航海事業,加強瞭中國與亞、非各國的聯系,開擴瞭人們的地理視野,豐富瞭地理知識。它比西方C.哥倫佈、V.da伽馬等的航行早瞭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航海規模和技術等方面,也都大大地領先於西方的航海傢。

  

參考書目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齊魯書社,濟南,上冊,1980;中冊,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