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表面呈大幅度帶狀分佈的植被。它是由於地球表面水熱狀況差異所形成的,以典型的地帶性植被為優勢組成。凡是體現植被分佈的三度空間規律(緯向、經向和垂直地帶性規律)的植被系統都構成植被帶,稱為植被三向地帶性。所以植被帶形成3種情況:①緯向植被帶,沿緯線延伸,作南北向有規律的更替;②經向植被帶,大致沿經線或與經向海岸線平行的方向伸展,作東西向有規律的更替;③垂直植被帶,又稱植被高度帶,沿山地等高線分佈,按高度發生更替。植被帶的形成決定於所在環境條件的帶狀區域性性分異,主要是熱量和水分因素及此二者對比關系的變化。此外,同自然歷史因素也有關。太陽輻射在赤道與兩極之間的不均勻分佈,是緯向植被帶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海陸分佈和地質-地形因素造成的降水量從沿海往內陸減少,是經向植被帶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垂直植被帶的產生,是地勢升高所引起的水熱因素垂直分異和對比關系迅速變化的結果。

  研究簡況 對植被帶的發現和研究始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國自然科學傢A.von洪堡在美洲的考察中首先發現瞭植物分佈的水平和垂直分異性。19世紀末俄國土壤學傢В.В.道庫恰耶夫創立瞭“自然地帶”學說,提出地表自然要素分佈的“緯向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規律。以後隨著對陸地上地帶分異規律的深入研究,一些學者又提出瞭“經向地帶性”的概念。至20世紀中期,德國地理學傢C.特羅爾把“三度空間結構”的概念引入植物地理的研究。德國植物生態學傢H.瓦爾特1964~1968年繪制的“世界植被帶圖”(圖1),反映出瞭世界上陸地植被的水平分佈規律。

圖1 世界植被帶

  植被水平分佈規律 從世界植被帶圖可以看出:①不同緯度區內植被帶的分佈情況是不同的。高緯度和低緯度區內植被帶較為單一,具有環大陸分佈的形式,明顯地表現出緯向地帶性特點;而中緯度區內植被帶比較復雜,它們在大陸東西岸之間不相連續;在氣候幹旱的大陸內部出現瞭經向地帶性的分佈。②沿海區域和大陸內部的植被帶也不同,即使沿海兩側亦非一致。③南北兩半球的植被帶顯然不對稱。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除瞭海陸關系和氣候的差別以外,在南半球還同區系發展歷史有關。

  植被垂直分佈規律 植被帶大致與山坡等高線平行,並具有一定垂直厚(寬)度,它們的組合排列和更迭順序形成一定的體系,稱為垂直帶譜。帶譜中垂直帶的數量、分佈高度、帶幅寬度、優勢垂直帶、植物種類組成等,都因山地的高度、走向和其所在的水平自然地帶而異。一般來說,從高緯度到低緯度,從沿海至內陸,帶譜的結構趨於復雜化(極端的生態條件除外),垂直帶的海拔高度也要高些。如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山地上存在的森林帶上界是世界上森林分佈的最高界限(參見彩圖:雅魯藏佈江彎曲處山地植被垂直分佈(共4幅,從左向右海拔高度依次由低至高))熱帶北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植被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復雜的垂直帶譜(圖2)。根據特羅爾等人的研究,熱帶和南半球山地的植被垂直帶結構不但與北半球有差異,而且也簡單得多。

圖2 珠穆朗瑪峰地區植被垂直帶譜

雅魯藏佈江彎曲處山地植被垂直分佈

雅魯藏佈江彎曲處山地植被垂直分佈

雅魯藏佈江彎曲處山地植被垂直分佈

\ n

雅魯藏佈江彎曲處山地植被垂直分佈

  研究進展和意義 現代地理學已可應用一些氣候指標,特別是水熱系數來論證各個地帶的界線。植被帶並非固定不變的,第四紀冰期和間冰期內植被帶就曾經歷過數次南北進退和上下的變動。在人類歷史時期,人類的活動也影響到某些植被分佈界線的移動。對植被帶的研究,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環境中存在和發展的諸種規律性,有助於提高農林牧業生產和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