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期間仍然活動著的地質構造。

  活動構造與新構造在含義上有所不同。新構造通常指晚第三紀以來形成的地質構造。由於第三紀晚期的地殼運動比起第四紀來要強烈而廣泛,因而新構造比活動構造要明顯和多見。總的說,活動構造也可理解為至今活動著的地質構造。

  分類 活動構造包括活動斷層、活動褶皺、活動盆地、活動地塊、或它們的總和體。活火山(見火山)也是一種活動構構造。

  活動斷層是活動構造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它是地殼中正在發生位移運動的破裂面。活動斷層有兩種運動方式:粘滑和蠕滑。前者往往伴隨地震。蠕滑達到一定強度時可引起地面破壞,產生地裂縫、崩塌、滑波等。因而,對活動斷層的研究是地震預報、地震區劃及工程抗震防災的一項基礎工作。

  活動褶皺是另一種重要的活動構造類型,它使地層、地表沉積物及其他巖石正經歷著永久性的塑性變形。在板塊邊界上或其附近,活動褶皺可達較大規模,如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在板塊內大活動斷層附近往往伴生有活動褶皺。

  活動盆地是相對周圍正在作負向運動的地殼單位,它可以由活動斷層或活動褶皺形成。坳陷型盆地實質上是活動向斜,各類斷陷盆地受到活動斷層的制約。因侵蝕而形成的盆地不屬於活動盆地。

  活動塊體是相對於周圍地殼作運動的地殼單元。由於參照系統未必是靜止的,所以活動塊體的“活動”含義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活動塊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升、降、拉開、聚合、剪切、旋轉及其復雜的組合,因而造成瞭活動構造的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活動構造的特點和分佈 中國活動構造十分發育,類型多樣,地區差異大。臺灣大縱谷斷層是板塊邊界,有強烈的左旋走滑運動。長白山的火山和深源地震也是西太平洋板塊俯沖引起的活動構造現象。由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會聚的影響,青藏高原第四紀以來上升瞭3600米左右(見青藏高原地質)。印度板塊至今不斷向北北東方向的推擠使昆侖山、天山、祁連山等斷塊式上升,其間為壓陷型大型盆地,如塔裡木、河西走廊等。盆地與山脈之間有壓性逆斷層或左旋走滑-逆斷層,如阿爾金活動斷層。

  中國大陸東部活動構造比西部弱,構造走向為北北東向,與西太平洋板塊邊界相平行。華北是中國東部最強的張性活動構造發育區,以張性與剪張性活動斷層及由它們控制的第四紀斷陷盆地發育為主要形式,近期華北一連串強震的發生是這些活動構造的表現。華南僅在臨近臺灣的閩粵沿海顯示瞭一些不十分強的活動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