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壓強。通過連續介質中一點A(座標為xyz),在某一時刻t 取隔離體上的一小塊面積Δs(見圖),如果作用力的方向是Δs的法線方向(靜止流體、無粘流體都是如此),那麼沿Δs的內內法線方向作用在它上面的全部力ΔF同Δs之比就是壓力p,即

  在流體靜力學、無粘流體動力學中,壓力隻隨A點的位置或時間變化而同 Δs 的法線方向無關(見帕斯卡原理)。在粘性流體動力學中,ΔF是法向作用力的主要部分,因為還有同粘性有關的較小的法向應力。通常固體受力時(彈性體或塑性體),由於切應力常和法向應力在數值上為同一量級,因此,法向力隨Δs的法線方向有顯著變化,在這種受力狀況下,固體力學引入瞭應力的概念,壓力p同法線方向應力有顯著差別。

  在超高壓力作用下討論固體的受力狀態和運動時,經常借用無粘流體(沒有切應力)中壓力的概念。這是一種有效的近似處理,它的合理性在於超高壓是指壓力在1010 Pa以上,這比固體的切應力的屈服極限要大得多。固體對切應力的作用可忽略不計,這時固體中應力張量可隻看作是壓力。

  在熱學中,氣體的壓力 p是指大量氣體分子與器壁碰撞,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的動量轉移,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力,它是氣體分子作用的統計平均值。嚴格說來,連續介質力學中關於氣體壓力的概念同熱學中壓力的概念是有細微區別的,但通常把它們當作同一個物理量。

  300多年來,對壓力概念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在實驗和使用中積累瞭大量的資料。各國在歷史上廣泛采用各自不同的單位制,近 20 年才趨於統一用國際單位制(SI制),其單位是帕(Pa),1Pa=1N/m2。但由於歷史原因,在氣象學、醫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文獻中常用一些其他單位,例如:巴 (bar)、毫米汞柱(mmHg)、毫米水柱(mmH2O)、標準大氣壓(atm)、工程大氣壓(at)、千克力每平方厘米(kgf/cm2)、千克力每平方毫米(kgf/mm2)、托(Torr)等。為統一起見,規定瞭下列換算關系:

  1bar=105Pa(準確值),

  1mmHg=133.322Pa,

  1mmH2O=9.806 65Pa(準確值),

  1atm=101 325Pa(準確值),

  1at=98 066.5Pa(準確值),

  1kgf/cm2=1 at=98 066.5Pa(準確值),

  1kgf/mm2=9.806 65×106Pa(準確值),

  1Torr=133.322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