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1921年 3月19日生於福建省晉江縣(今泉州市)。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理系。曾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1947年9月入美國史密斯學院,從事氫橋接分子紫外吸收的研究。1949年獲碩士學位。不久轉到美國麻省理工學學院從事高壓縮氫氣阻光性的理論研究,1951年即以此項研究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後來參加該學院J.C.斯萊特領導的分子和固體研究室的工作,從事半導體共振腔的理論研究。1952年8月回國,從同年11月起一直在復旦大學任教,1977~1983年擔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1978年起任副校長,1983年起任校長。在1958~1962年曾兼任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8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1981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1982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她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固體能譜和表面物理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之一。多年在這些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先後發表過20多篇論文。如與人合作發表的《空間群選擇定則》、《Si(Ⅲ)-Ge和Ge(Ⅲ)-Si分界面的理論研究》等。主要著述有:同黃昆合編的《半導體物理學》,同方俊鑫合編的《固體物理學》。1981年5月美國史密斯學院和紐約市立大學市立學院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她是國際學術刊物《表面科學》和《電子能譜術和顯微術雜志》的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