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光活性。線偏振光透過媒質時,偏振面的轉動;或者橢圓偏振光透過媒質時,橢圓偏振長軸的轉動。1811年D.F.J.阿喇戈發現,當線偏振光沿石英晶體的光軸方向傳播時,光的振動面發生旋轉。以後J.-B.畢奧和其他人發現,許多有機液體以及有機物溶液也都具有旋光現象。有兩類旋光物質,當面對光的傳播方向觀察時,振動面順時針轉動的為右旋物質,逆時針轉動的為左旋物質。一般地說,同一種旋光物質具有兩種互為鏡像的結構形態(對映體或同分異構體),一種為左旋,一種為右旋。這種由由物質結構決定的旋光性稱為天然旋光性。

  在天然旋光物質中,光的振動面轉動的角度ψ與光經過的物質層厚度d成正比

(1)

在溶液情形,ψ還與溶液濃度с成正比

(2)

α與[α]是比例系數,與旋光物質的性質、溫度以及光的頻率有關,分別為物質的與物質溶液的旋光率。在不同溶劑的溶液中,同一物質的[α]也略有不同,式(2)稱為畢奧定律。

  旋光率與光的頻率(波長)有關,這稱為旋光色散。一般說來,它隨頻率的增大而增大,但在物質吸收帶區域內,它隨頻率的增大而減小。

  旋光性的唯象理論是A.-J.菲涅耳於 1825年提出的。在旋光物質中右旋圓偏振光和左旋圓偏振光有不同的相速度vdv1,相應的折射率為ndn1,右旋物質vdv1(ndn1),左旋物質vdv1(ndn1)。入射的線偏振光可分解為一個右旋的和一個左旋的圓偏振光;這兩個圓偏振光傳播一段距離d後,其合成的線偏振光的振動面相對於入射時就轉過一個角度

(3)

λ表示真空中波長,ψ>0為右旋(υd>υ1),ψ<0時為左旋(υd<υ1)。折射率n1nd與光的頻率有關。

  從物質的分子結構上看,旋光性來源於分子本身或分子在晶體中排列的不對稱性。如果分子本身的結構既無對稱中心又無對稱平面,則分子以互為鏡像的兩種形態存在,分別對應右旋和左旋兩種情形。有機分子的不對稱性大多與其碳原子鍵有關。碳原子與四個原子或原子團結合,構成一個四面錐,原子或原子團位於四面錐的頂點,碳原子位於中心。如果四個頂點有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分子就沒有對稱性。許多有機旋光物質(如糖)的分子含有多個非對稱性的碳原子,形成好幾種光學同分異構體。也有些旋光物質含有其他非對稱性原子(矽、磷、硼等)。

  要說明分子的旋光性質,還需要考慮光波場在分子不同部位的位相差,以及光波場引起的分子的電矩與磁矩。

  晶體的旋光性既可來源於分子排列的不對稱性(無對稱中心),也可來源於分子本身的不對稱性。對於前者,晶體熔化或溶解後旋光性即行消失。

  旋光及旋光色散現象對分子結構、分子內部和分子間相互作用反映特別靈敏。由式(3)可看出,如果ψ值可測到0.01°,當λ=500nm,d=0.25m時,n1-nd的檢測精度可達10-10

  旋光測量用於化學、生物學等的科學研究和工業中(量糖學)。主要用於化學結構分析和糖含量的測定。

  法拉第效應 亦稱磁致旋光。在處於磁場中的均勻各向同性媒質內,光束沿磁場方向傳播時發生的振動面旋轉的現象(見法拉第效應)。

  

參考書目

 蘭斯別爾格著,楊葭蓀,張之翔譯:《光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57。

 M.Born, Optik, J.Springer, Berlin, 1933.

 F. A. Jenkins and H. E. White, Fundamentals of Optics,4th ed., McGraw-Hill, Kogakusha,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