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驗性的大型載人軌道空間站。1973年發射四次。天空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考察長時間的空間飛行對人體的影響,並進行廣泛的科學實驗和應用研究。在天文方面它擔負太陽天文觀測和日地關係及其對地球環境影響的研究任務。天空實驗室上的阿波羅望遠鏡裝置是一組觀測太陽的天文儀器,在不同波段以2.5(遠紫外線)或2″(X射線)、1″(Hα)的解析度對太陽色球和日冕冕進行瞭電視或照相觀測。

  天空實驗室1號自1973年5月14日發射後,曾接待過三批共九名宇航員,載人飛行170多天,拍攝瞭182842張太陽活動照片、40286張地球表面照片,並且記錄瞭101000 米磁帶。這個大型載人軌道空間站已於1979年7月11日在南印度洋墜毀。天空實驗室2、3、4號分別於1973年5月25日、7月28日、11月16日發射,每次載三人。飛行時間分別為28天、59天、84天。天空實驗室2號拍攝瞭16765張照片,采制瞭13560米記錄磁帶。天空實驗室3號觀測太陽達305小時,拍攝77,602張照片,記錄到近百次太陽爆發。天空實驗室4號拍攝瞭75000張太陽和彗星照片,20000張地球資源照片。

天空實驗室外形

阿波羅望遠鏡裝置中儀器概要

  天空實驗室的成功發射,使空間太陽觀測發展到一個新時代。天空實驗室的高分辨率成像觀測表明,日冕不是寧靜的均勻結構,已從中分辨出冕洞、大尺度環、活動區、耀斑、亮點等結構特征。通過遠紫外線和 X射線成像觀測,已得出日冕活動區與色球活動區相連貫的概念。活動區從出現到消失,其形狀和亮度以各種不同時間尺度變化。天空實驗室飛行期間,遠紫外線和X射線照相儀拍攝瞭100多個小耀斑和幾個大耀斑。從這些照片中已推斷出耀斑形態的普遍特征。遠紫外單色光照相儀還拍得1973年6月15日2級耀斑發展過程中不同時刻的耀斑圖像。根據日冕等離子體結構,已得知日冕磁場的結構及其變化。

  

參考書目

 W.C.Schneider and T.E.Hane eds,The Skylab Results,Advances in the Astronautical Science,Vol.31,Part1and2,AAS Publ.,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