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心理學中把學習過程看作是完整的活動系統的一種學習理論,原稱對學習過程的活動觀點。莫斯科大學的Н.Ф.塔雷金娜根據心理學傢Α.Н.列昂節夫和Π.Я.加爾佩林的活動觀點與學習觀點,提出這種獨特的見解,成為蘇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種重要理論。

  學習的活動理論認為,官能主義和行為主義觀點都不能反映學習的心理學實質。學習過程既不能歸結為一些心理官能的總和,也不能歸結為一些外部反應的總和,必須把學習過程作為完整的活動系統,作為解決問問題的實際過程來研究,而人則是這種活動的主體。活動系統本身,既包括對象因素,又包括動作及操作因素,既具有心理形式,又具有非心理形式。活動中沒有認識、情感與意志成分是不可設想的。活動是以心理反映為中介的生活單位,而心理反映的實際功能則是主體在現實世界中的定向。活動的最重要的特性則是對象性和主體性。任何活動均由一定需要所引起,並指向於滿足這種需要的對象──目的。引起活動的需要及目的決定活動的性質。人類的學習是主體為瞭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以獲得處理事物的社會經驗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活動。學習既不同於遊戲,也與生產勞動有區別。當活動隻是滿足認識性需要時,此活動才是學習。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活動,這種學習過程需經一定階段才能形成。學習是通過達到一定目的的動作及操作來實現的。動作本身具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從動作的組成要素來說,除瞭目的及動機之外,還包含動作的對象、動作的定向基礎以及操作。動作的定向基礎指對於動作本身和完成這一動作的所有條件的認識。動作是通過操作來實現的。從動作的機能結構來看,人的任何動作似乎都是一種獨特的控制系統,由定向環節(“控制機構”)、執行環節(“工作機構”)和監督環節(“監視和對照機構”)組成。

  加爾佩林認為,學習動作的定向環節直接制約執行環節,因而對學習的效果具有決定性意義。學習的定向基礎的建立,包含3方面任務:①建立保證新的動作得以正確執行的客觀條件系統;②使這種條件系統在學生意識中反映出來;③選擇合理的定向映象的建立過程。在實際學習中由於解決這3方面任務的方式不同,可能造成定向基礎的概括性、完備性與獨立性方面的差異。於是,可能出現由這3種因素的不同結合而造成的8種學習類型:①具體的、不完全的、獨立獲得的;②具體的、完全的、給以現成的;③概括的、完全的、獨立獲得的;④概括的、完全的、給以現成的;⑤概括的、不完全的、給以現成的;⑥概括的、不完全的、獨立獲得的;⑦具體的、完全的、獨立獲得的;⑧具體的、不完全的、給以現成的。不同的學習類型具有不同的成效。教學上必須註意選擇最佳學習類型。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上,學習的活動理論支持Л.С.維戈茨基關於教學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觀點。但是,這一理論的創始人認為,教學上如果僅僅考慮到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不考慮掌握這種內容所必須的新的動作,不把新的動作包括在教學內容之中,則此教學內容不可能直接獲得教學的發展效果。他們強調,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習在掌握新教材的同時,掌握必需的新的動作,才能引導學習心理發展。學生在學習新教材時掌握新的認識動作越多,則教學的發展效果就越好。

  為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習的活動理論認為,必須用可靠的方法模擬人的各種活動,首先是認識活動。理論-實驗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它的一個優點在於能夠模擬出完成活動的較合理的動作方式。采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在瞭解活動的結構及機能系統和分析課題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起理論性活動模式,然後通過實驗不斷檢驗並修正這種模式,這樣才能確立活動的最佳模式。最佳模式建立後,應該先使學習在外部的、物質的(或物質化的)形式中符合這種活動方式,然後逐步獲得內部的形式,並成為心理動作。這就是說要按智力活動形成的規律實施分階段的練習,才能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認識活動方式。(見智力技能)

  塔雷金娜提出,在查明學習過程的本來面目之後,為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選擇最佳的教學方式。她強調指出以學生特有的學習規律為基礎的控制式教學最能體現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規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避免種種偏離掌握要求的錯誤傾向,提高教學成效。為瞭實行控制式教學,必須研究解決6個問題,即①確定控制目的(教學目的);②確定學習的心理活動原初狀態;③確定基本的掌握程序;④確定教學中的反饋聯系的含義;⑤正確處理學習過程的調節問題;⑥研究解決一般控制理論中提出的教學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