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在經驗獲得和保持的過程中,既能取得高效率又能符合心身健康的衛生原則。它研究影響學生學習的有害因素及其性質和原因,探討處理這些問題所使用的方法及預防的措施。

  思維是人腦的活動,知識是學習的結果。學習的心理衛生原則也就是如何用腦的基本原則。根據高級神經活動的生理學原理,疲勞(不論是腦力或體力)從本質上說來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在學習過程中所受的影響尤其明顯。恢復疲勞的原則在於使原來的神經活動部位停止工作作,而相應地使相對部位開始活動。這就是所謂積極性休息的概念。

  原則 俄國生理學傢Н.Ε.韋堅斯基的研究提出5項提高工作能力的條件,這些條件大都涉及學習過程和腦力活動的合理化:①循序漸進。學習者不能驟然竭盡全力進行學習,而是逐漸地發揮力量才能保證效果。②節奏性。學習的安排有張有弛,過強的緊張階段必須有輕松階段代替。不同的人有著不同活動速度,每人的節奏性可能不同,但學習結果可以是同樣有效的。③習慣的順序性和活動的系統性。這在計劃工作的預定時間中表現出來。適當地支配時間和安排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等,都有益於學習和腦力勞動。④勞動和休息的正確交替。即以一種學習內容更替另一種內容。⑤社會和工作的良好關系。隻有從各方面來關心人的社會和制度才能獲得從事學習和腦力工作的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習的心理衛生在於培養合理的用腦習慣,建立學習的興趣,防止過度疲勞,安排好學習的時間,並使看、聽、寫、想和各種實踐活動適當地交替。另外,學習的外部環境要符合心身保健的需要,教育和衛生政策的規定也要為人才的培養和人民的福利著想。

  矯正措施 學校教育中的某些心理衛生問題,已受到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廣泛重視。不管在小學、中學或大學,有許多學生雖然都有相當的心理能力,但卻難以學習學校的課程,訓斥、批評和說服的方法都無濟於事。這些學生中有一些是由於學習習慣缺陷所致。施行診斷性測驗可以發現他們的特殊弱點,使用矯正訓練的方法可以對這些習慣缺陷加以適當的治療。現在已經為小學的讀寫算等科目設計瞭許多診斷和矯正的程序,在中學或大學,這種學習上的能力缺陷可能就是由於不瞭解學習方法所致。這也能夠通過重新訓練的方法加以適當的治療。學生學習能力的喪失常常導致自卑態度,或產生其他適應不良等情況。另一類學習能力的喪失是由於學生對某一門學科形成瞭情緒性條件反射造成的。有時一個學生在他頭一次接觸一門學科時就遇到困難,如果這時遭到教師或他人的嘲笑、訓斥和恐嚇,恐懼性條件反射就出現瞭。使他隻要一看到那門學科的教材就可能引起一種紊亂的情緒反應,而且以後每一次試著去學習這門學科時就會陷於緊張情緒狀態之中。針對這種情況,心理學傢提出瞭一種重新訓練的一般計劃。首先,立即停止那種因學習失敗就去批評和懲罰的做法,改為得到成績就給予表揚的做法。然後,要安排學生在一個新的富有同情心的教師的指導下重新開始這門學科的學習。這種重新訓練必須使這個學生感到,他現在的這種學習乃是十分成功的。通過把這門學科同那些愉快的情境聯系起來而不是同挫折聯系起來的做法,那些恐懼反應就會逐漸消退。

  預防 預防學生學習能力的喪失,總比已經造成瞭這種損害後再去矯正為有益於心理健康。作為一種誘因,表揚和鼓勵就必須代替訓斥,使學生在學習上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學校分數的競爭的性質就很不合乎心理衛生的要求。一個較好的方法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同他自己過去的成績作競爭,然後再努力改善和提高。如果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能夠感到他們有某種程度的成功,他們對待學校各門學科的那種消極態度就可以完全避免。以上這些方法不僅是一些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也是心理衛生原則的具體實施。

  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衛生原則。因材施教、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學習同樣的教材,並要求教師用同樣的標準來考核所有學生的成績,那麼許多通常比較遲鈍的學生就要在學習上遭到失敗,變成非常自卑而自暴自棄。智力較高的學生也會產生適應不良的情況,例如可能由於缺乏必要的努力和無事可做而養成懶散的習慣,也可能把多餘時間用於惡作劇等。對於情緒困擾和多動癥等特殊兒童的學習更應註意心理衛生的原則。對前者要防止過分焦慮、敏感、孤僻和行為呆板,對後者要幫助其自身協調,克服分心和情緒不穩。對於特殊兒童的學習,必須周密謹慎、實事求是、重視個別差異,培養開放、容納、溫暖、友好的人際關系和自立、自強、自尊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