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傢、心理學傢。1862年8月3日生於庫爾蘭的坎道,1915年12月30日卒於慕尼克。先在柯尼斯堡大學,1881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歷史。在W.馮特的影響下曾一度轉向哲學和實驗心理學。半年之後,他又到柏林大學學習半年歷史。。1887年提出論文《感情的學說》而獲哲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萊比錫大學心理學實驗室,在馮特指導下作為助手和講師進行研究工作。1893年出版瞭《心理學綱要》。書中把心理學定義為依賴於經驗者的經驗事實的科學。這年升任為萊比錫大學額外教授。1894年任維爾茨堡(符茲堡)大學教授。兩年後創辦一所心理學實驗室。不久這個實驗室就變得幾乎像萊比錫大學實驗室一樣重要。在他的指導下,成立瞭著名的符茲堡學派。他的學生進行瞭很多有關思維的實驗研究。如K.馬爾比的判斷研究(1901)、H.J.瓦特的聯想研究(1904)、K.比勒的思考研究(1907)等。屈爾佩在維爾茨堡的15年是他在心理學史上最有影響的時期。1909年他去波恩大學任教授。也在那裡建立瞭一所心理學實驗室。1913年以後任慕尼黑大學教授。他最後一部心理學著作《心理學講演錄》經過比勒的整理1920年才和讀者見面。

  屈爾佩本來是馮特式的內容心理學傢,但由於馮特認為思維在心理學中不能進行實驗研究,而屈爾佩則開創瞭思維的實驗研究領域,並提出思維內容中有非感覺、非意象的因素。他還提出定勢、識態等概念。這些構成瞭符茲堡學派的著名的無意象思維學說,使他脫離瞭馮特的心理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