鰓足綱的1目。體長20~90毫米。頭部及軀幹前部覆有一整片平扁的盾形背甲,軀幹後部細長,圓筒形,尾節後端具一對細長的柱狀尾叉,背甲後緣中部內凹,前端背面有一對無柄的複眼,一個單眼。複眼後方中央有一背器。背甲中線上有一隆起脊,兩側有觸角腺。背甲目出現於上三疊紀。全世界僅殘留10餘種,中國隻發現豐盛鱟蟲(見圖)1種。

  本目動物第1觸角十分細小,第2觸角退化或完全消失。大顎發達,切緣具銳利的鋸齒。第1小顎構造簡單,第2小顎退化,僅留痕跡。軀幹部體節有25~44節,前11節各有一對附肢,12節以後各節各有兩對或更多的附肢,後部的一些體節無附肢。軀幹肢具運動和呼吸的功能。第一對軀幹肢各葉延長呈鞭狀,有觸覺功能。

  本目動物常分佈在較幹燥的地區,生活於間歇性的淡水和半咸水水體中。除濾食細菌、藻類和有機碎屑外,還捕食昆蟲幼蟲、環節動物和蛙卵等。行有性生殖。雌性產出的卵藏於育卵囊中,卵孵化成無節幼體。環境不良時,可形成殼厚、耐幹、耐凍的冬卵,到環境適宜時發育孵化成幼體。有些種平時行孤雌生殖。

  本目動物除在學術上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外,在農業上有人認為它們能清除雜草,也有人認為它們是稻田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