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譯馮·貝爾,德裔俄國生物學傢、人類學傢和地理學傢,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1792年2月17日生於愛沙尼亞的皮普,1876年11月28日卒於愛沙尼亞的多爾派特。1814年在多爾派特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赴德國柏林、維爾茨堡堡等地深造。1817~1834年在柯尼斯堡大學曾先後擔任過解剖學副教授、動物學教授、醫學院院長和校長等職務。1826年被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1834年到彼得堡科學院工作。1846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院士。1867年回到多爾帕特。

  他對胚胎學的貢獻,大多是1817~1834年在柯尼斯堡期間完成的。他對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最早發現瞭脊索,提出神經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原基,並闡明瞭胚膜(羊膜、絨毛膜、尿囊膜)的發育和功能,而最大的貢獻則是1827年發現瞭哺乳類的卵。他研究瞭雞的胚胎發育、胚層形成過程和脊椎動物器官發生的主要階段,發現瞭脊椎動物的胚胎在早期極其相似。他於1828、1837年先後發表《動物發生史──觀察與思考》一書,系統地總結瞭有關脊椎動物胚胎發育的知識。他通過精細的比較研究,指出所有脊椎動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分類上親緣關系愈近,胚胎的相似程度愈大;在發育過程中,門的特征最先出現,綱、目、科、屬、種的特征隨後依次出現。這就是胚胎學上的“貝爾法則”。他強調胚胎發育是漸成的而不是預成的(見胚胎學)。通過他的研究漸成論才又抬起頭來。1834年後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和地理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