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傢C.H.賈德提出的一種學習遷移理論,他認為學習的遷移關鍵在於主體所獲得的經驗的類化,或者說,主體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概括。它是作為相同要素說的對立面提出來的。

  經驗泛化說源於機能心理學。這一心理學派認為,人的心理過程是有機體整體對環境適應的工具。所以,他們特別強調“組織”。人之所以能進行正常的生活,是由於其人格的各個不同方面的適當組織。經驗的組織與固定的機械組織不同,它是連續不斷的歷程。學生在學習中所獲得的經驗,,必須能應用於生活環境中。學習的主要功能不僅在於獲得某項經驗,而且在於建立聯系以闡發並擴展這個經驗,使其具有普遍的價值。反之,任何經驗若不與人的其他經驗相聯系,或者說不納入其已有的經驗體系,就沒有什麼用處。

  受教育為內在的心理歷程,教學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個人所經歷的心理過程上。從學習遷移的角度說,高級的理智活動遷移更大。遷移是一種心理活動的事實。在發生瞭某種心理條件下,它並非由外在的原因所引起。所以,遷移的事實不能在一些特殊的測驗中獲得。欲防止因學校教學內容的窄狹而缺乏遷移,就需要通過教學讓學生著眼於各項經驗的廣闊關系。也就是說,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知道泛化的重要性。所謂泛化,就是使在某一觀點下獲得的經驗多方關系化,使其能對多種思想及動作產生影響。

  賈德的經驗泛化理論,主要是根據這樣一個實驗:以小學5、6年級學生為被試,根據教師的評定把他們分為能力相等的甲乙兩個組,讓他們射擊置於水中的靶子。甲組在事前學習光學折射原理,乙組則不學。最初射擊潛於水下12吋的靶子時,這兩個組的成績基本相同,這說明理論不能代替實地練習。但當情境改變,把靶子置於水下4吋時,學習折光原理的甲組學生,不論在速度上,還是在準確度上,都大大超過沒有學過折光原理的乙組學生。賈德認為,甲組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績,是由於他們對折光原理已經概括化,並能運用到特殊情境中去,從而對水下不同深度的靶子可以作出更多適當的調整。由此,可以看出,學習的遷移與其說依賴於專門技能的獲得,不如說依賴於對一般原則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在新、舊情境的相互關系中的作用,這一點可以說是經驗泛化說比相同要素說優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