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分子電子光譜帶振動結構(見雙原子分子電子光譜帶)強度分佈的基本原理。主要內容是分子中的電子躍遷遠比分子振動迅速,電子躍遷後的一瞬間,分子內原子核的相對距離和速度幾乎與躍遷前完全一樣。這個思想是J.夫蘭克在1925年首先提出來的,1928年E.U.康登運用波動力學,使它進一步完善。

  對於吸收光譜,因為大多數分子的電子和下振動態原來都處於基態,即圖1中勢能曲線的最低點 A處(忽略零點振動)。根據夫蘭克-康登原理,電子躍遷遷後的一瞬間,分子將處於A點正上方上勢能曲線上的B點處。B點處分子內核間距離和A點處的相同,並且相對速度為零(勢能曲線上各點的振動動能為零)。根據兩勢能曲線的最低點核距r值的對比,可以解釋吸收光譜電子帶強度分佈的不同情況。

  此原理應用於發射光譜,要考慮到分子振動時,在反轉點(圖2的A點和B點)分子停留的時間最長,電子躍遷發生在這兩點附近的幾率最大。若電子躍遷發生於A點,躍遷後的一瞬間分子將處於A點正下方的C點;若躍遷發生於B點,則躍遷後分子將處於D點。因此,對於一定的上振動量子數v′,有兩個下振動量子數v″不同的電子帶強度最大。將各 v′- v″帶的相對強度按圖3的方式排列,各強度最大的帶將構成一拋物線,稱為康登拋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