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分子)的合成、化學反應、物理化學、物理、加工成型、應用等方面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合成高分子的歷史不過五十年。高分子化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還不足四十年,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它的內容已超出化學範圍,因此,現在常用高分子科學這一名詞(或簡稱為高分子學)來更合邏輯地稱呼這門學科。狹義的高分子化學,則是指高分子合成和高分子化學反應。

  簡史 人類實際上從一開始即與與高分子有密切關系,自然界動植物包括人體本身,就是以高分子為主要成分而構成的。這些高分子早已被用作原料來制造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人類的主要食物如淀粉、蛋白質等,也都是高分子。隻是到瞭工業上大量合成高分子並得到重要應用以後,這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才取得高分子化合物這個名稱。後來,經過研究知道,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和那些天然存在的高分子,在結構、性能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因此,就都叫做高分子化合物。工業上或實驗室中合成出來的稱為合成高分子,一般所說的高分子,大都指合成高分子;天然存在的高分子簡稱天然高分子。

  顧名思義,高分子的分子內含有非常多的原子,以化學鍵相連接,因而分子量都很大。但這還不是充足的條件,高分子的分子結構,還必須是以接合式樣相同的原子集團作為基本鏈節(或稱為重復單元)。許多基本鏈節重復地以化學鍵連接成為線型結構的巨大分子,稱為線型高分子。有時線型結構還可通過分枝、交聯、鑲嵌、環化,形成多種類型的高分子。其中以若幹線型高分子,用若幹鏈段連接在一起,成為巨大的交聯分子的,稱為體型高分子。

  從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可以知道,合成高分子的化學反應,可以隨機地開始和停止。因此,合成高分子是長短、大小不同的高分子的混合物。與分子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一般小分子化合物不同,高分子的分子量隻是平均值,稱為平均分子量。

  我們可用R′—Mn—R″代表一般高分子的線型結構。式中 R′和R″代表不同的基團。當M為—CH2CH2—時就代表聚乙烯,M為—NH(CH2)6NHCO(CH2)4CO—時就代表耐綸66。這裡的n稱為聚合度,就是基本鏈節M重復連接的數目。n可以從很小到很大,例如從20到20000。

  決定高分子性能的,不僅是平均分子量,還有分子量分佈,即各種分子量的分子的分佈情況。從其分佈中可以看出,在這些長長短短的高分子的混合物中,是較長的多還是較短的多,或者中等長短的多。

  高分子具有重復鏈節結構這一概念,是H.施陶丁格在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的,但沒有得到當時化學界一些人的贊同。直到30年代初,通過瞭多次實踐,這一概念才被廣泛承認。正確概念一經成立,就使高分子有飛躍的發展。當時鏈式反應理論已經成熟,有機自由基化學也取得很大的成就。三者的結合,使高分子合成有瞭比較方便可行的方法。實踐證明,許多烯類化合物,經過有機自由基的引發,就能進行鏈式反應,迅速地形成高分子。由30年代初期到40年代初期,許多現在的通用高分子品種,都已按此方法投入工業生產。在30年代末期,W.H.卡羅瑟斯又發現用縮聚方法合成高分子。後來,為瞭合理的加工和有效的應用,高分子結構和性能的研究工作逐漸開展,使高分子成為廣泛應用的材料。同時,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高分子科學──從40年代下半期開始,蓬勃地發展起來。

  高分子科學可以分為高分子化學(狹義的)、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藝學三部分。高分子化學又分為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化學反應和高分子物理化學。高分子物理研究高聚物的聚集態結構和本體性能。高分子工藝學又分為高聚物加工成型和高聚物應用。

  高分子合成 加成聚合 以烯類化合物為單體,用自由基引發後,進行鏈式反應而形成高分子(見烯類加成聚合、聚合反應)。烯類化合物具有雙鍵。在一定條件下(如加熱)能產生自由基的化學試劑,稱為引發劑。引發劑與烯類單體一起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從微量引發劑產生的自由基(用R·代表),與烯類單體(用CH2CH

代表它的分子)發生加成反應:

所得到的加成物仍為自由基,又同第二個單體分子加成。所得到的加成物,仍然是自由基。依此類推,像一環套一環的鏈子一樣,因而稱做鏈式反應,又稱連鎖反應。

當形成n聚體自由基(n代表相當大的任意數字)後,偶然碰到某種情況,例如與另一自由基相遇,就發生下列反應:

  (5)

兩個自由基形成一個化學鍵,反應就停止進行,生成一個穩定的高分子化合物。同時,n聚體自由基也可將“自由基”轉移到另一分子上去,例如:

  (6)

此R″可繼續與單體反應,生成自由基,直至生成穩定的高分子化合物。這就是加成聚合的全過程,其中反應(1)稱做鏈引發;反應(2)~(4)稱做鏈增長;反應(5)稱做鏈終止,鏈終止的高分子鏈,長短可以不等;反應(6)稱做鏈轉移。

  縮合聚合 此反應與加成聚合完全不同。縮合聚合的單體,不是具有可以相互加成的雙鍵的烯類,而是具有可以相互縮合的兩種官能團的單體。這種官能團可以位於同一個單體上,也可以分別位於兩個單體上。例如:

a—M—b+a—M—b─→a—M—M—b+a—b (7)

a—M—a+b—M—b─→a—M—M—b+a—b (7′)

這種放出a─b小分子,如H─OH、H─NH2等而形成大分子的反應稱為縮合反應。隻要有a和b存在,反應就會一步一步地進行下去,直到遇到某一特殊情況,反應才停止下來,生成瞭長短不同的高分子的混合物,停止也是隨機的:

a—M2—b+a—M2—b─→a—M4—b+a—b (8)

a—M4—b+a—M4—b─→a—M8—b+a—b (9)

a—M4—b+a—M2—b─→a—M6—b+a—b (10)

a—Mn—b+a—Mm—b─→a—Mn+m—b+a—b (11)

縮合聚合屬於逐步聚合反應。

  同加成聚合不同,縮合聚合一般是可逆反應,要把小分子a─b除去,分子量才可以提得高。

  高分子化學反應 高分子雖然分子量很高,但是它們所具有的官能團,仍然與一般小分子有機化合物有一樣的反應性能。但其反應性能受兩種特有因素的影響:①高分子是長鏈結構,這個長鏈是曲曲折折的蜷曲形。有規則的蜷曲(折疊)形成晶態;無規則的蜷曲形成非晶態。②高分子的分子與分子堆砌在一起。有規則的堆砌形成規整的晶態排列;無規則的堆砌形成非晶態。規整結構中分子排列緊密,試劑不易侵入,官能團不易起反應;不規整結構中分子排列疏松,試劑容易侵入,官能團容易起反應。

  天然高分子的化學轉化,早在19世紀就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1845年C.F.舍恩拜因就發現纖維素可以硝化,成為硝酸纖維素。1865年P.許岑貝格爾把纖維素乙酰化成為醋酸纖維素。粘膠人造絲的生產也是通過纖維素的化學變化來實現的。

  高分子的化學反應,有些是破壞性的,例如高分子光降解、高分子熱降解、高分子氧化等。它們使高分子材料老化,性能變壞,以致最後不能使用。但不少反應是有用的,甚至是重要的高分子合成方法,例如橡膠硫化成為具有彈性的橡皮;纖維素黃化,制成粘膠纖維;聚乙酸乙烯酯先水解成聚乙烯醇,再與甲醛縮合,紡成的纖維即維綸;高分子先轉化成自由基,再與另一單體形成接枝共聚物;兩種高分子鏈段用化學方法連接起來,成為嵌段共聚物。此外,還可以把某些元素或基團先接到高分子上去,再進行化學反應,反應後還可解脫,以完成某些分離、分解和合成工作,例如離子交換樹脂、固定化酶、多肽、某些激素甚至蛋白質的合成等等。

  高分子的結構 高分子鏈結構包括鏈節的化學結構、鏈節與鏈節連接的化學異構和立體化學異構、共聚物的鏈節序列、分子量及分子量分佈,以及分子鏈的分支和交聯結構。

  在適當情況下,這些結構相同的鏈節,正如許多相同的小分子可以整齊地排列起來成為晶體一樣,也可以局部折疊起來成為片狀結晶態,稱為片晶。片晶又可以堆砌成球狀,稱為球晶。在高分子的分子與分子之間,相同的鏈節也可排列成為片晶,片晶再堆砌成為球晶或其他晶態;那些未折疊起來的一部分分子是非晶態的。非晶態部分也有一定的結構。小分子化合物,要麼是結晶的,要麼是非晶態的;而高分子化合物,則可以一部分是晶態結構,另一部分是非晶態結構。

  高分子鏈結構是一級結構;孤立高分子鏈,即稀溶液中高分子的形態,如無規線團、螺旋、雙螺旋、剛性棒或橢球等是二級結構;三級結構指高聚物分子聚集態結構,即分子鏈與分子鏈之間的堆砌。聚集態結構隨著加工成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聚集態結構的高分子,稱為高聚物(見高分子結構)。

  高分子溶液 多數線型高分子,可以在相應的溶劑中溶解,形成溶液。高分子溶液是真溶液,而不是以前所認為的膠體溶液。高分子是長鏈結構,在流動時能相互阻滯,因此高分子溶液是粘稠的。一般情況下,分子鏈愈長,粘度愈大。當光束通過高分子溶液時,由於高分子比較大,可以發生光的散射。分子愈大,散射愈強。高分子遠比溶劑分子重。在超高速離心下,高分子的移動比溶劑分子快,擴散比溶劑分子慢。分子量愈大,這些區別愈明顯。利用這些高分子溶液性能,可以測定高分子的分子量。研究高分子溶液,除瞭能測定分子量及其分佈以外,還可從溶液的各種性質推測高分子的形態、結構等。

  高分子性能 高分子與小分子不同,具有強度、模量,以及粘彈、疲勞、松弛等力學性能,還具有透光、保溫、隔音、電阻等光學、熱學、聲學、電學等物理性能。由於具有這些性能,高聚物可作為多種材料應用。高聚物的結構與加工成型的方法有關。因此,要取得高聚物的優良性能,必須采用適當的加工成型方式,使它形成適當的結構。例如,成纖的高聚物,在紡絲以後必須在特定溫度下進行牽伸取向,才能達到較高強度。

  高聚物加工成型 高聚物作為材料使用,主要可分塑料、纖維和橡膠等,都需要加工成一定的形狀方可使用。此外,用做分離、分析材料的離子交換樹脂,在聚合過程中就可制成可使用的球形顆粒;用做油漆塗料的高聚物,隻須溶在適當溶劑中,就可使用,無須加工成型。

  塑料加工成型 選擇塑料加工成型的方法時,首先要看樹脂(就是聚合反應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呈樹脂狀或粉狀)在加熱時的變化。樹脂可分為熱固性樹脂和熱塑性樹脂兩類。熱固性樹脂能在加熱時進一步縮聚或加聚成為交聯結構的不溶、不熔高聚物。對這類樹脂的加工,一般采用模壓法。將樹脂和填料、添加劑等混合均勻,放在模子裡加溫加壓,使它固化成為制品。也可以用樹脂的溶液浸漬木片、紙、玻璃佈等,溶劑蒸發後,覆疊成形,加壓加熱,成為層壓塑料或增強塑料。如用玻璃纖維或碳纖維浸漬纏繞成形再固化,可得高強度、高模量,勝過鋼鐵的材料。熱塑性樹脂在加熱時軟化或熔化,可以註塑或擠出成各種形狀的制品;吹塑成薄膜或在模中吹塑成中空容器(如瓶子等);也可以將樹脂熔融後在模子裡用離心法制成器件。另外有一類泡沫塑料,是把發泡劑(能發生氣體的添加劑)與樹脂混合後加熱,利用發泡劑發生的氣泡作用而制成的多孔制品。

  化學纖維的加工成型 成纖的高聚物可以紡絲,紡絲方法有濕紡、幹紡、熔紡三種。濕紡是把原料溶於良溶劑中,從噴絲孔噴到不良溶劑中,高分子就連續沉淀成為纖維。幹紡是把原料溶液從噴絲孔噴出,通過熱空氣將溶劑蒸發掉而成為纖維。熔紡是把原料加熱到熔點以上的溫度,從噴絲孔噴出,再冷卻成纖維。紡絲後把絲卷繞在錠子上。卷繞和噴絲速度影響絲的性能。最後,要在適當溫度下把絲牽伸到若幹倍長度,使高分子晶軸和分子鏈能延伸到與牽伸方向一致。這樣,強度與模量就比較高。

  橡膠的加工成型 橡膠(即彈性體)的加工,主要是硫化。硫化能把機械性能差的塑性橡膠轉變成強韌而有彈性的橡皮。橡膠先在一定溫度下在滾筒間滾輾,使其分子量降低,得到一定的塑性(這一步驟稱為塑煉);再與硫黃粉、硫化促進劑、活化劑、炭黑、硬脂酸和防老劑等共混,並在滾筒中滾輾(這一步驟稱為混煉);混煉後,放入模中加壓加熱,即成固定形狀的橡膠制品。

  高分子的生產 自20世紀30年代建立多種高分子工廠以來,年產量的增長速度極快。例如,美國在1929年生產高分子2萬多噸,1980年生產2000多萬噸,50年增長約千倍。世界年產量的增長速度也大致如此。很少工業品具有這種驚人的增長速度。1980年一些國傢的高分子產量和塑料消耗量見表1、2。

表11980年一些國傢的高分子產量

表2 一些國傢的塑料消耗量

  從表2可看出,塑料消耗量每五年約增加一倍,年增長率達10%~15%。1979年美國合成高分子的總產量,按體積計大大超過所有各種金屬的總產量。目前,全世界合成高分子的年產量已超過1億噸。據R.豪溫克估計,到2000年,全世界金屬材料: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的消耗量比例將是19:3:78。

  高聚物應用 高分子生產的迅速發展,說明瞭社會對它的需要量的迅速增加。高分子材料首先用作絕緣材料,用量至今還很大,特別是新型高絕緣材料。例如滌綸薄膜遠比雲母片優越;矽漆等用作電線絕緣漆,與紗包絕緣線不可相提並論。由於種種新型、優異的高分子介電材料的出現,電子工業以及計算機、遙感等新技術才能建立和發展起來。高分子作為結構材料,在代替木材、金屬、陶瓷、玻璃等方面的應用日新月異。在農業、工業和日常用途上,它的優點很多,如質輕、不腐、不蝕、色彩絢麗等,用於機械零件,車船材料,工業管道容器,農用薄膜,包裝用瓶、盒、紙,建築用板材、管材、棒材等等,不但價廉物美,而且拼裝方便。還可用於醫療器械,傢用器具,文化、體育、娛樂用品,兒童玩具等,大大豐富和美化瞭人們的生活。

  合成纖維的優越性,如輕柔、不縐、強韌、挺括、不黴等,也為天然纖維棉、毛、絲、麻等所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們不與糧食爭地,一個工廠生產的合成纖維,可以相當上百萬畝農田所能生產的天然纖維。天然橡膠的生產,受地區的限制,產量也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要求。但合成橡膠不受這種限制,而且其各個品種各有比天然橡膠優良之處。

  一般認為高分子材料強度不高、耐熱不好,這是從常見的塑料得到的印象。現在最強韌的材料,不是鋼,不是鈦,不是鈹,而是一種用碳纖維和環氧樹脂復合而成的增強塑料。耐熱高分子,已經可以長期在300°C使用。特別應當提起的是,在航天技術中,火箭或人造衛星殼體從外部空間回到大氣層時,速度高,表面溫度可達5000~10000°C。沒有一種天然材料或金屬材料能經受這種高溫,但增強塑料可以勝任,因為它遇熱燃燒分解,放出大量揮發氣體,吸收大量熱能,使溫度不致過高。同時,塑料不傳熱,仍可保持殼體內部的人員和儀器正常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溫度。好的燒蝕材料,外層隻損壞瞭3~4厘米,即可保全內部,完成回地任務。

  現在塑料主要用於包裝材料和建築材料。在美國,這兩種用途各占塑料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表3中列出美國1981年的塑料用量和2000年的估計需要量。表中2000年的需要量有兩種估計,前者是1972年的估計,比較樂觀;後者是1975年的估計,比較保守;實際情況可能在二者之間(見高聚物應用)。

表3 美國塑料用量

  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有以下弱點,必須開展研究加以克服:①易燃燒。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時,防火是一個大問題,必須使高分子不易燃燒,才能安全使用。②易老化,不經久。用作建築材料,要求至少有幾十年的壽命;用於其他方面,也須有耐久性。③污染環境。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時,作為廢物扔掉的高分子垃圾,不被水溶解和風化,不受細菌腐蝕,如不處理就會越積越多,成為嚴重公害。必須設法使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後能適時分解消失。

  

參考書目

 王葆仁:發展中的高分子,《高分子通訊》,第1期,1979。

 F.W.畢爾梅耶著,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七室譯:《聚合物科學教程》,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F.W.Billmeyer,Jr.,Textbook of Polymer Science,Interscience,New York,1971.)

 馮新德著:《高分子合成化學》上冊,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

 林尚安等著:《高分子化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