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佈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動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研究簡史 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古代記述階段 中國西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有100多種動物的分佈。西元前6世紀《考工記》中第一次提出瞭中國動物南北分佈的界線。西元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篇中也有對中國九州經濟動物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裡士多德的《動物志》記述有500多種動物的分佈。公元初古羅馬普林尼(老)的《自然歷史志》、16世紀末中國明朝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596)等,都記述有各類動物的分佈。

  歷史動物地理學階段 從18~19世紀。此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C.von林奈《自然系統》的問世,建立瞭動物分類學的系統,科學的動物地理學開始出現,在歐洲出現瞭專門敘述動物分佈的著作,主要的動物地理學文獻有:《哺乳動物分佈》(1777)、《昆蟲區系》(1778)、《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1811)、《鳥類分佈及決定其分佈的自然環境》(1818)等。

  第二個時期自19世紀中至末期,動物地理學在C.R.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發展,他的《物種起源》(1859)第一次用進化論觀點闡述瞭動物的分佈及其成因。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進化論者A.R.華萊士,系統地探討瞭動物在地球上的分佈,對P.L.斯克萊特所劃分的世界陸棲動物的分佈區(界)進行瞭補充修正,成為現代陸棲動物地理區劃的基礎。他於1860年提出的華萊士線,近幾十年引起瞭板塊學說支持者的重視;他的名著《動物的地理分佈》(1876)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的最重要文獻;他創立瞭物種的產生和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關連而一致的理論,被推崇為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生態動物地理學階段 20世紀初至今。由於生態學的發展,對動物分佈的探討逐步轉向對生態因素的分析、動物群的結構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動物地理學。較有影響的著作有R.黑塞的《生態動物地理學》(第1版,1937;第2版,1951)。此階段海洋動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代表著作有: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1953),美國J.C.佈裡格斯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74)。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推動,動物地理區劃研究首先得到發展,一些學者對陸棲脊椎動物、海洋動物和昆蟲區劃等進行瞭較系統的研究,初步奠定瞭中國動物地理研究的基礎。代表性著作有《中國鳥類分佈名錄》(鄭作新,第1版,1955、1958;第2版,1976)、《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馬世駿,1959)、《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馬世駿,1959)、《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張榮祖、1979)、《中國淡水魚類的分佈區劃》(李思忠,1981)等。

  研究內容 主要包括:①研究各自然帶及景觀中的動物群組成與結構特征。②動物分佈圖的編制。③進行動物分佈區、類型的劃分。④依據系統的動物分佈資料,分析動物分佈與自然環境演變(歷史、現代)的關系。⑤探索各動物區系的特征及形成。⑥以歷史或生態的觀點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在生產實踐中,動物地理的研究與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密切相關。

  主要分支 主要有兩大分支:歷史動物地理學和生態動物地理學。前者著重研究不同動物分佈區的形成及其變遷,探討各地動物在系統演化上的關系及其相似性,進行動物地理區的劃分。後者著重研究動物分佈、擴展的生態因素,探討動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及其區域分化,進行動物生態地理群的劃分。

  與其他學科關系 動物地理學在地理學中屬於部門自然地理學,在動物學中屬於動物分佈學范疇。它與地理學各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古地理學等有關,又與動物學各科,如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及古生物學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