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大生產的地域組織。它是由代表地區經濟特點的專業化生產部門、與其協作配合的輔助性生產部門和為本地區服務的自給性生產部門組成。地域生產綜合體是構成經濟區的主要內容。

  早在20世紀初,經濟學中就出現瞭“生產綜合體”的概念,是指在一個地區不同性質的生產企業的聯合,它們的分工協作提高瞭地區的經濟效果。這個術語後來發展成為“農工生產綜合體”、“工業生產綜合體”、“國民經濟綜合體”等更為複雜的概念。到瞭20年代後期,蘇聯經濟地理理學傢Н.Н.巴蘭斯基等提出瞭地域生產綜合體的概念,以後H.H.科洛索夫斯基等學者創建瞭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理論,結合經濟區劃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使地域生產綜合體成為區域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歐美一些經濟地理學者認為,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理論也是空間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地域生產綜合體的形成是社會勞動地域分工高度發達的結果。每一個社會主義經濟區都是一個地域生產綜合體。隨著社會分工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地域生產綜合體”這一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蘇聯和中國許多經濟地理學傢認為,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按地域生產綜合體來規劃、組織地區國民經濟,或進行區域性的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的長處:①有利於地區或企業的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充分利用社會勞動力,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②減少中間產品過遠距離的運輸,縮短生產周期,節約社會勞動。③能夠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④有利於安排不同年齡、性別、具有不同專長的勞動者就業,充分利用當地勞動資源。⑤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減少投資,節約用地。⑥統一規劃基本建設項目,有利於配套項目同步建成,提高投資效益。

  按地域生產綜合體的專業化方向、經濟結構及其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所起的作用,可進行類型的劃分。如工業地域綜合體、工業農業生產地域綜合體、農工商生產地域綜合體等多種類型。根據地域生產綜合體組合的層次特點、地域范圍和內容,還可將其分為不同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