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異或分佈的規律性現象。

  認識過程 地域分異規律是在人們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逐步獲得並加深認識的。古希臘的艾拉托色尼根據當時對地球表面溫度的緯度差異的認識,將地球劃分為5個氣候帶,是最早對氣候分異規律的認識。中國2000多年以前的《尚書·禹貢》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國土劃分為九州。這是中國最早對地貌分異規律的認識。。19世紀德國A.von洪堡經過實地考察,研究瞭氣候與植被的相互關系,提出瞭植被的地域分異規律。19世紀末,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以土壤發生學觀點進行土壤分類,並由此創立自然地帶學說,同時指出它對地表各種自然現象的普遍意義。隨著對陸地表面的分異現象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許多自然地帶是不連續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還出現垂直帶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說明除瞭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律外,還有非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律在起作用。

  對地域分異規律的認識,雖然目前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但都承認有幾種分異規律存在:①因太陽輻射能按緯度分佈不均引起的緯度地帶性;②大地構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異;③海陸相互作用引起的從海岸向大陸中心發生變化的幹濕度地帶性;④隨山地高度而產生的垂直帶性;⑤由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異。

  幾種觀點 對地域分異規律認識的主要分歧是對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廣義和狹義的認識問題。主要有3種意見:①廣義地理解地帶性與狹義地理解非地帶性。認為地帶性既包括緯度地帶性,又包括幹濕度地帶性(又稱經度地帶性),有的還包括垂直帶性;非地帶性則指大地構造、地勢地貌分異、巖性等引起的非帶狀分佈或分異的特性,甚至隻指自然省(見自然區劃)以內的地貌、地質構造與巖性,以及土壤溫度與土壤水分的變化。②狹義理解地帶性與廣義理解非地帶性。認為地帶性就是緯度地帶性,非地帶性既包括狹義的非地帶性,又包括幹濕度地帶性和垂直帶性。③對地帶性和非地帶性都作狹義的理解,此外還分出幹濕度地帶性和垂直帶性。這些分歧主要是由於對地域分異因素和地域分異規律作用的范圍的認識不同而產生的。對地帶性的狹義理解認為,太陽輻射能在地表隨緯度變化是地帶性分異因素,而海陸分佈、大地構造、地勢地貌、巖性等是非地帶性分異因素;地表的地域分異,正是地帶性因素與非地帶性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地方性的分異因素主要是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和地下水埋深。

  研究動態 目前對地域分異規律研究的明顯趨勢是確定不同規模的地域分異規律和其作用范圍。蘇聯學者把地帶性規律分為兩種規模:延續於所有大陸、數量有限的總的世界地理地帶和在主要世界地理地帶以內形成的局部性緯度地帶。英國學者在自然地理研究中提出全球性規模的研究、大陸和區域性規模的研究和地方性規模的研究。一些中國學者認為地域分異規律按規模和作用范圍不同,可分為4個等級:①全球性規模的地域分異規律,如全球性的熱量帶。②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分異規律,如橫貫整個大陸的緯度自然地帶和海洋上的自然帶。③區域性規模的地域分異規律,其表現是於濕度省性(又稱經度省性)和帶段性,如在溫帶大陸東岸、大陸內部和大陸西岸分佈不同的區域性地帶。垂直帶性也是區域性的分異規律。④地方性的地域分異。有兩類: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異;二是由地方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異。

  意義 研究地域分異規律是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重要途徑,是進行自然區劃的基礎,對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佈局有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