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相同質量數和原子序數而處於不同核能態的一類核素。另一種定義是:同一核素中具有較長壽命(>10-12秒)的幾種能量狀態。過去在核素的左上角質量數後加m來表示;新國際標準則將m加在核素符號的右上角,如60Co的同質異能態為60Con。isomer一詞來源於希臘文ιsо-(相同)μερоs(部分)。這個詞在化學中最初用來表示氰酸(HOCN)和雷酸(HONC)這類物質,中譯名為同分異構體,是1836年J.J.貝采利烏斯提出的;1936年L.邁特納將它運用於核科學中。F.索迪於1917年最先提出同質異能素的概念。並采用同重同位素或高級同位素這些名詞。1921年O.哈恩首先在鈾放射系中發現234Pa(UZ),證明同質異能素234Pan(UX2)和234Pa(UZ)的存在。1935年 И.B.庫爾恰托夫等在人工放射性核素中發現瞭80Brn

  同質異能素組衰變的類型有以下四種(見圖,

IT為同質異能躍遷):①簡單的,如 131 In n131In;②遺傳相關的,如 46 Sc n46Sc;③獨立的,如 84 As n84As;④亞穩態分支的,如 82 Br n82Br。處於激發態的核素通常能很快放出光子而轉變為基態,壽命約 10 -12秒或更短,但某些激發態可以存在更長時間,它們稱為亞穩態。它們也可能按其他方式衰變(如β衰變)。兩種衰變方式之間存在著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