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豆類發酵製成食品的微生物。中國早在4000年以前就有用豆類釀制食品的記載。在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葬品中(2000年前)已有豆醬和豆豉。北魏時期編纂的《齊民要術》比較全面地介紹瞭利用微生物製造豆類食品的方法。

  豆醬和醬油 見醬油微生物。

  腐乳 中國的傳統食品。最初是將豆腐醃過,再加酒糟和醬醃制;;後來是使豆腐自然長黴,再加醬、水、酒等發酵。從自然發酵的腐乳坯中分離到的微生物是毛黴和放射毛黴,現在改用接種純培養的五通橋毛黴As325和雅致放射毛黴As3.2778。除毛黴型的腐乳外,還有一種“克東腐乳”,是以小球菌和棒狀桿菌制成。

  參與發酵過程的毛黴或細菌除能分解蛋白質、淀粉、脂肪成為各類低分子化合物(如氨基酸、糖和脂肪酸等)外,還能合成酯等芳香物質,給腐乳增添特別的色和香。在腐乳成品中,可溶性總氮由1%增加到2.74%,遊離脂肪酸由12.8%增加到37.1%,氨基酸由0.06~0.08%增加到0.5%以上,酯類由0.59%增加到2.25%,總酸由0.43%增加到1.03%。柔軟細密的菌絲體包覆著腐乳坯,使其保持完整的方塊,又不產生怪味或毒性物質。

  豆豉 以黑豆或黃豆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制成的豆類食品。含碳水化合物少,適於糖尿病患者食用。中國的豆豉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幹豆豉,含水分約20%;一是水豆豉,含水分約45%。如以發酵微生物的類型來區分,可分為細菌型、米曲黴型和毛黴型3類。

  臭豆腐幹 中國武漢等地區的特產。制法:將切成小塊的腐乳坯浸入由多種細菌發酵成熟的鹵水2~6小時,吸收其中的氨基酸和芳香性物質。

  黴千張 使15×20×20厘米的薄豆腐片長滿毛黴或米曲黴後制成。味鮮美而清香。

  黴豆腐渣 將鮮豆腐渣加水,自然發酵到pH4~4.5,用佈濾去清漿並壓成塊,搓開,裝甑蒸至無酸味,出甑,攤冷,壓成塊,接種毛黴,保溫20℃,長滿毛黴發酵而成。成品的氨基酸約為1.0~1.5%,比豆渣高5倍,並經黴分解,不但味清香,而且更易於消化吸收。

  豆渣粉 豆腐渣接種鏈孢黴培養後烤幹成粉狀。其中含B族維生素較多,可溶性氮由0.45%增加到2.5%,具水果香味,易消化吸收。是廣東等地的特產。印度尼西亞有類似產品,稱昂提母(ontiom)。

  粉絲 將綠豆或豇豆浸水、磨碎、去渣,接種帶有乳鏈球菌發酵成熟的酸漿水,發酵,淀粉粒凝集沉淀,加工成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