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動物生存和發展規律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它研究動物的種類組成、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發育與遺傳、分類、分佈移動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有關的生命活動的特徵和規律。

  淵源和發展 動物學歷史悠久,與人類生產活動關係密切。在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人類就逐步認識瞭一些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的生活習性及身體結構,繼而嘗試飼養馴化有益的動物,防治有害的動物,積累瞭一些動物知識。在在4700年以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可以辨認出許多獸、鳥、魚、蟲等字,後來的象形文字也把“蟲”、“魚”、“犭”作偏旁,可知已有一定分類觀念。3000多年前的著作《夏小正》中即記載瞭“五月浮遊出現,十二月螞蟻進窩”等生態現象。春秋時代的《詩經》中述及動物達100餘種。2500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中記載瞭當時9個大區域的經濟動物種類,是中國動物地理學的萌芽。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把動物分為毛、羽、介、鱗、蠃5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獸類、鳥類、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漢代《爾雅》中有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5類,每篇都寫瞭近百種動物。隋唐時期的《扁鵲難經》提到人體血液循環現象比英國學者W.哈維約早1000年。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瞭許多漁、桑、農、牧的經驗。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以側線鱗數作為魚類分類的重要性狀,至今沿用。公元265~420年的晉代,中國已率先編纂瞭動物圖譜,稽含的《南方草木狀》(304),繪制瞭人們利用螞蟻撲滅柑橘害蟲的情景,是世界生物防治的最早范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瞭400多種動物,許多還附有外形圖,堪稱動物學史上偉大的典籍。

  西方於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臘的亞裡士多德曾系統描述瞭幾百種動物,被譽為動物學之父。老普林尼編寫的37卷的《博物志》中,第7~11卷為動物學內容。

  16世紀後,動物學呈現出勃勃生機,學術著作紛紛問世,其中分類學和解剖學的進展尤為迅速。17世紀顯微鏡的問世,更推動瞭微觀領域中組織學、胚胎學及原生動物學的繁榮。18世紀瑞典生物學傢C.von林奈創立瞭動物分類系統及雙名法,將動、植物分為綱、目、屬、種和變種5個階元,奠定瞭現代分類學的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傢J.-B.de拉馬克提出瞭物種進化的思想,認為動物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可以變化、發展和完善。同時期的居維葉也在比較解剖學及古生物學方面作出瞭貢獻。19世紀中葉德國生物學傢T.A.H.施萬闡明瞭動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是細胞。1859年,英國科學傢C.R.達爾文確立瞭生物進化的學說,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原始和生動具體的實例,剖析自然界動物的多樣性、同一性、變異性等,推動瞭動物學的前進。20世紀進化學說的新成就又進一步證明,突變產生瞭新的遺傳基礎在進化中有重要的意義,自然選擇和生殖隔離使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不同方向發展。

  20世紀以來,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斷改進,促成瞭動物學的飛躍。當今的動物學,已由過去的觀察描述階段,上升到瞭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峰。

  學科分支 以研究對象劃分,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學、原生動物學、寄生蟲學、軟體動物學、昆蟲學、甲殼動物學、魚類學、鳥類學、哺乳動物學等。按研究重點和服務的范疇,又可劃分為理論動物學、應用動物學、資源動物學、仿生學等。傳統的主要分支為:

  動物形態學 研究動物體內外形態結構,以及在個體發育及系統進化中的變化規律。包括:①解剖學,專門研究動物器官的構造及相互關系,它最初是純描述性的科學,佈豐和居維葉證明結構與功能相關,現代形態學也註意研究功能;②細胞學和組織學,研究細胞和器官的顯微結構;③比較解剖學,用比較現代器官系統的差異,來研究動物的進化關系,19世紀曾對進化論的建立作出瞭很大貢獻;④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胚胎的形成、發育以及整個動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另外還有古動物學等。隨著科學的發展,有的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

  動物生理學 研究動物機體功能,以及一般生理現象,如營養、生長、繁殖等,與醫學和畜牧學的關系密切。近年來,還依研究進展的情況,分出內分泌學、免疫學、酶學等。

  動物分類學 已由過去的簡單分類,發展為系統分類學,研究動物各類群間彼此的異同及其相同和相異的程度,把它們分門別類,列為系統,以闡明它們的親緣關系及進化過程和規律。現代分類學已在過去林奈分類階元的目之下,補加瞭科,在界和綱之間,增加瞭門,每一階元又可細分,如亞綱、亞目、總科、亞種等。20世紀的分類學,力圖使分類系統反映物種間的進化關系和歷史。

  動物生態學 研究動物與其所處環境因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間的相互關系,已由過去的個體生態研究,發展為種群生態、群落生態乃至於生態系統研究。近年來,航天技術的發展,引起瞭生態學傢對於外層空間的註意,從而將動物放進生物圈來作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此有關的還有動物行為學,研究動物的行為,包括本能、學習、記憶等,從原生動物的遊泳模型到人猿社群組織和通訊,作瞭大量工作,取得瞭突出成績。

  動物地理學 研究動物種類在地理上分佈的狀況,以及動物分佈的方式和規律,同時,從地理學角度來研究各個區域中的動物種類和分類的規律。常被稱為地動物學。這個分支與分類學、形態學、生態學相結合,對各地區的動物區系進行全面的研究,提出自然保護、資源管理及自然改造等規劃,可稱之為動物區系學。

  另外,動物遺傳學向來是動物學的一個分支,但由於遺傳學研究對象常常包括整個生物界,故有人認為,動物遺傳難以繼續列為分支。當前,遺傳學和細胞學、酶學等結合,從微觀上研究生命現象的本質。其中研究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結構和演變的分子生物學,已成為特別活躍的研究領域。由於對基因物質的深入探索,使定向改變動物性狀,引導新種形成,已成為可能。

  研究方法 動物門類繁多,作為學科也極其復雜,但綜合起來,其研究方法不外:

  描述法 即通過觀察,將動物外形、內部結構、生活習性及經濟和學術意義用文字和圖形如實記錄下來。

  比較法 通過動物間的系統比較,推究異同,認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規律。

  實驗法 在人為條件下,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方法對動物的生活和生命活動現象進行觀察,以揭示動物生活和生命活動的本質。實驗法往往和比較法同時進行。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和意義 動物學與其他生物科學、醫學、獸醫學、農業、畜牧業以及人類生產和環境保護都有著密切聯系(見生物學)。今日的動物學實際上已發展成為內容十分全面的動物科學。它以整個生物學的普遍規律為基礎,不僅研究以動物為內容的學術和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還以此來闡明廣泛的生物學活動,因而它已成為開拓人類未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