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簡史 教育心理學在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傢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卓越的教育傢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俄國教育傢κ.Д.烏申斯基在其《人是教育的對象》(1868~1869)一書曾論述教育的心理基礎。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傾向於把教育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這是促進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前提條件。德國心理學傢J.F.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1806)、《心理學教科書》(1816)、《在教育學中應用心理學問題討論書信集》(1831)、《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等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到開拓作用。雖然當時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學”這一名稱,但實際上已把教育學與心理學結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他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後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並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6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註意力定向,並引起心理快感,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J.H.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後來的教育理論傢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瞭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W.A.萊和E.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1903)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莫伊曼是W.馮特的學生,專修實驗心理學。他的兩部實驗教育學著作《實驗教育學導論講義》(1907)和《實驗教育學綱要》(1914)中的論述,都沒有脫離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此外,Π.Ф.卡普捷列夫的《鄉村小學教師用的教育心理學》(1877)、美國J.M.鮑德溫的《初等心理學與教育》(1887)、W.詹姆斯的《向教師談心理學》(1887)、日本伊澤修二的《教育學》(1882)、湯原元一的《教育心理學》(1899)等著作,也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瞭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瞭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瞭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於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瞭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後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於E.L.桑代克。他於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著作由陸志韋、蕭孝嶸、趙演等人翻譯並介紹到中國來,成為當時對中國最有影響的西方教育心理學理論。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瞭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30年代前後,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後,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於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註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50年代不僅影響瞭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瞭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瞭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瞭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在巴甫洛夫之後,對中國教育心理學有較大影響的是瑞士心理學傢J.皮亞傑。他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論,給教育心理學提供瞭新的科學根據,為以後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奠定瞭基礎。

  60年代初期,潘菽主編的新編教科書《教育心理學》出版,結合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對教育心理、教學心理和學科心理分別進行論述。編寫時適當采用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並參考瞭國內外一些成就。“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被迫中斷瞭10年。教育心理學研究恢復以後,出版瞭張德琇的《教育心理研究》,介紹瞭美國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實驗研究成果,並評論其得失。邵瑞珍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是一本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80年代初期,蘇聯A.B.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也介紹到中國來。當今,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研究任務和對象 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在發展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也就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教育心理學傢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瞭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下列5個方面,即①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②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③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④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⑤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國《心理學年鑒》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下列8個項目:①教育評價和測量;②兒童發展的特點;③特殊兒童及其教育;④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⑤特殊學科的學習;⑥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⑦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為;⑧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一書認為這一學科的內容和范圍應包括下列6個方面:①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學問題。②學習知識、技能的心理學問題。③體質發展及其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④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心理學依據。⑤個別差異問題。⑥教師心理問題。這說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要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把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結合起來考慮,而不是隻考慮智育問題。道德情感的培養,行為規范的訓練,審美情感的培養,健全體魄的鍛煉,以及這些項目中的各類個別差異,都要有教育心理學的依據。中國近年來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就包括瞭這些方面的內容並開始註意特殊兒童包括早慧和弱智兒童教育中的心理學問題。

  臺灣教育心理學傢認為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①學生在身體、理智、情緒、社會方面的發展特點,以及在教育情境中適應這些特點的方法。②個別差異,尤其是對居於兩極端的異常和特殊兒童,如何經由特殊教育輔導及其他方法來鑒別和教育這些兒童。③學習的原則、動機,如何參照學校的課程教學,將這些原則運用於教學情境中。④測量、評價和研究方法及其運用程序。

  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觀察法 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調查法 調查分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前者是對全班級或全學校進行調查,後者又分隨機抽樣、分層抽樣、分群抽樣、比重抽樣等多種。調查的方式可分為問卷法和晤談法。

  測驗法 通過編制種種不同的測驗,調查各種不同的教學效果,測量各種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等。測驗法比問卷法可更深入地瞭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後的心理特質的變化。各種測驗的編制及各種量表的使用,應保證其效度和信度。

  實驗法 一般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中進行。把實驗對象分成各種條件(智力、學力、年齡、心理素質等)基本相同的兩個組,一組叫實驗組,另一組叫控制組,在實驗組的學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組則保留經常使用的教材。經過一段教學時間,然後測量兩組的學習成績、學習速度、理解程度,比較兩組的特點和優劣。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其他種種教和學的問題,都可以作不同的設計,進行不同的實驗。

  自然實驗法 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實驗,這可以減除在實驗室的實驗中人為造成的不必要的壓力,反映被試的正常心理狀態,但對有關變量難以做到嚴格控制。

  

參考書目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邵瑞珍等編著:《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3。

 張德琇著:《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