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把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自己的學習材料與其已形成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加以掌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不依靠學生的獨立發現,與發現學習相對。美國教育心理學傢D.P.奧薩貝爾是宣導這種學習方式的代表。

  接受學習常被人認為是機械學習。奧薩貝爾用意義學習理論加以科學分析,指明它不能與機械學習劃等號,而完全可以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機械的還是有意義的,取決於學習發生的條件。意義學習需具備兩個條件:①學生要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把新知識與認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關聯起來的意向。②學習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意義,即學習材料具有邏輯意義,可以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可利用的有關的舊知識相聯系。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會導致機械學習。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它要求學生進行一系列活動:①在決定將新知識輸入到已有的知識中去時,需要對新舊知識的“適合性”作出明確的判斷;②當新舊知識存在分歧或發生矛盾時需要進行調節;③新的命題通常需要轉化為個人的參照系與學生個人的經驗背景、詞匯、觀念結構趨於一致;④如果找不到作為調節新舊知識分歧或矛盾的基礎,需要對更有概括性、容納性的概念重新組織。然而,這裡的學習任務實質上是呈現而不是發現,上述活動限於要求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新舊知識趨於一體化。

  許多學科的材料都是有一定的組織體系的,其中,大部分內容,特別是一些理論性材料,不一定需要親身實踐和獨立發現,通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就可以掌握。在這一點上說,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它比發現學習更為經濟實惠。然而,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則需通過發現學習才能解決。此外,組織教學以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為主時,其重要職能是組織教材,使清晰、穩定而明確的意義得以實現,並作為有組織的知識體系長期堅持下去。它要求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而不是照本宣科。(見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參考書目

 邵瑞珍等編著:《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