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疫學理論為基礎的實驗操作技術。它已廣泛應用於各種傳染病、免疫性疾病、腫瘤的診斷與防治。

體液免疫測定法

  某些細菌抗原與對應抗體在體內結合時,可出現殺菌、溶菌等現象。抗原與對應抗體在體外結合時,由於抗原的物理性狀和參加物質(電解質、補體等)的不同,可出現凝集、沉澱、補體體結合等反應。由於抗體存在於血清等體液中,一般都采用血清進行抗原抗體反應(又稱血清反應)試驗。

  凝集反應 顆粒性抗原(如病原微生物或紅細胞等)與特異性抗體結合時所出現的凝集現象。根據反應中附加因素的不同,可分為下述幾種形式:

  直接凝集反應 在微生物或紅細胞懸液中,加入含有特異性抗體的血清,在一定濃度的電解質(如生理鹽水)參與下,微生物或紅細胞凝集成團。①細菌凝集反應:細菌與相應抗體的凝集現象。例如傷寒桿菌隻能被傷寒桿菌抗體凝集。用已知的細菌懸液檢查病人血清中抗體的效價,或用已知的免疫血清鑒定從病人標本中分離的細菌;②紅細胞凝集反應:同種中某些個體的紅細胞與其他個體血清中的抗體發生的特異性凝集反應。即不同血型紅細胞的同種凝集,也叫血凝反應。可用於血型檢定和交叉配血試驗,以選擇合適的供應者。如果病毒顆粒(如流感病毒)上有血凝素,它與某些脊椎動物(豚鼠、雞、猴等)的紅細胞表面上的受體結合,就會出現非特異性的凝集。這種病毒血凝現象可被特異性抗體抑制,產生血凝抑制反應。用這種反應鑒定病毒型和株以及測定特異性抗體。

  抗球蛋白試驗 一種極為敏感的檢查不完全抗體的方法。例如對紅細胞的不完全抗體隻能與含有相應抗原的紅細胞發生結合,但不發生凝集。不完全抗體是球蛋白,也有抗原性,能與其對應抗體結合。當加入抗該種球蛋白的抗體時,由於球蛋白與抗球蛋白抗體的特異性結合而出現凝集反應,顯示出不完全抗體的存在。

  間接凝集反應 將小分子抗原吸附在無關顆粒(如紅細胞、乳膠顆粒、活性炭等)上,再與抗原的對應抗體作用而出現的凝集反應。若將抗體預先吸附在無關顆粒上,再與對應抗原作用出現凝集,這叫做反相間接凝集反應。若是用紅細胞作為載體顆粒,稱為間接血凝反應。若是用乳膠作為載體顆粒,則稱為間接乳膠凝集反應。①間接血凝反應:將抗原成分吸附或結合在紅細胞上,然後加入相應的抗體,由於抗體與抗原的特異結合,而把結合抗原的紅細胞間接(被動)凝集起來,這時,紅細胞起到載體的作用,能使微量可溶性抗原與抗體結合,成為肉眼可見的血凝現象。間接血凝反應是檢測抗體的敏感方法。例如,可用腦膜炎球菌、沙門氏菌的抗原成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與紅細胞結合以檢測病人血清中相應的抗體。若將特異性抗體結合於紅細胞上,通過血凝反應檢測相應的抗原,則稱為反向間接血凝反應。這是檢測微量抗原(如毒素、細菌成分)和早期快速診斷傳染病的敏感方法,現已用於診斷腦膜炎、佈魯斯氏菌病、出血熱、病毒性肝炎等。此外,還可用於檢測人和動物的組織抗原和激素抗原(圖1);

②間接乳膠凝集反應:用無活性乳膠顆粒(如聚苯乙烯乳膠)代替間接血凝反應中所用的紅細胞作為載體,將抗原成分(或抗體)包被其表面,形成大顆粒型試劑,可與相對應的抗體(或抗原)結合而出現間接凝集反應;③協同凝集反應:間接凝集反應的1種。人們發現葡萄球菌表面有1種蛋白成分,簡稱A蛋白(SPA),它是一種完全抗原,可與人和多種哺乳動物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的Fc段呈非特異性結合。IgG的Fc段與A蛋白結合後,仍能充分暴露出IgG特異的Fab部分,再與其對應的抗原呈特異性結合。根據A蛋白的這一特點,人們將IgG包被在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上,再與對應的抗原作凝集反應。由於葡萄球菌隻在此類反應中起協同作用,所以把這一反應稱為協同凝集反應。這一反應快速而簡便,廣泛應用於細菌、鉤端螺旋體、病毒等的鑒定和它們所引起的疾病的診斷。

  沉淀反應 在有適量電解質的情況下,可溶性抗原(如細菌浸出液、動物血清)與對應抗體結合,形成沉淀物的反應。由於抗原與抗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結合,以及附加因素的不同,沉淀反應可分為6類。廣泛被應用於鑒定混合系統的蛋白組分,鑒定菌型,診斷疾病以及在法醫學上鑒定血跡。

  球狀沉淀反應 在小口徑的試管內,先加入已知抗體的血清,然後在其表面加入待測的抗原,如果兩層液面交界處出現白色沉淀環,即為陽性反應。這一技術用於抗原的定性試驗。

  凝膠擴散 以瓊脂凝膠或其他類似物質為介質進行的沉淀試驗。把抗原和抗體分別放在介質中,經擴散後,抗原與抗體相遇處就形成沉淀線。凝膠擴散可用於抗原-抗體系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凝膠擴散法分為單向和雙向兩類。

  對流免疫電泳 在電場作用下進行的雙向凝膠擴散。其原理是:在通電的瓊脂中,抗原和抗體向相反的電極移動,當它們在最適宜的比例處相遇時,可形成白色的沉淀線。實際上,這是一種加速的雙向瓊脂擴散試驗。試驗所需時間短、敏感性高,但特異性比較差。一般用於各類蛋白的定性分析和半定量測定。

  電泳免疫擴散法(火箭電泳) 在電場下進行的單向瓊脂擴散。用於檢查標本中某一Ig或抗原的含量。方法是:將含有已知抗體的瓊脂制成瓊脂板,待冷凝後,在瓊脂板的陰極端打一排小孔,向各孔中加入定量的待檢樣品和不同稀釋度的標準抗原。經電泳後,抗原在擴散過程中與抗體結合,在適宜比例處形成錐形的沉淀峰,其形狀如火箭。沉淀峰的高低與抗原濃度成正比。利用這一方法,能較快地測出標本中的抗原含量(圖2)。

  免疫電泳 將瓊脂電泳和雙向瓊脂擴散結合起來,用於分析抗原組成的定性方法。先將待測樣品放在瓊脂板的小孔中進行電泳,然後在瓊脂板中央挖一橫槽,加入已知相應的免疫血清。兩者相互擴散,經過一定時間,在最適宜的比例處形成沉淀弧。根據沉淀弧的數量、位置和外形,即可分析樣品中所含的成分及其性質(圖3)。正常人血清經免疫電泳後,顯示白蛋白和幾種球蛋白的沉淀線。

  補體系統參與的反應 在試驗室進行測定時,常用新鮮的豚鼠血清作為補體的來源。

  補體結合試驗 在補體參與下,以綿羊紅細胞和溶血素(在以綿羊紅細胞註射動物所得的免疫血清中含有的特異性抗體)作為指示系統的抗原-抗體反應。包括2個系統、5種成分,①被檢系統:包括已知的抗體(或抗原)和被檢的抗原(或抗體)兩種成分;②指示系統:包括綿羊紅細胞和溶血素以及補體3個成分。使被檢系統的抗原、抗體並加上補體作用一定時間,再加入指示系統繼續作用一定時間,如果不發生溶血,即為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如果出現溶血反應,即為補體結合試驗陰性。

  本試驗可用已知的抗血清檢出和鑒定抗原,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檢測血清中的抗體,特別在病毒學中應用較多(圖4)。

  免疫粘附血凝試驗 根據抗原-抗體復合物在C3存在時能粘附到靈長類紅細胞或非靈長類血小板上的現象檢查抗原或抗體的方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具有高度敏感性。其原理是:抗原-抗體-補體(C142)的復合物可以吸附數百個C3分子,而活化後的每個C3分子又可與有C3受體的指示細胞(如人的O型紅細胞)發生粘附作用,所以隻要試驗系統中存在極少量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就可通過與補體系統作用使紅細胞凝集。此方法操作簡便、不用溶血素、不需滴定補體,可用於檢測病人血清中有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見彩圖)

細胞收集器

熒光激活細胞分類器

熒光激活細胞圖像示例

乙型肝炎早期抗體的測定(見免疫學技術)

酶聯免疫檢測儀

免疫學技術

  中和試驗 將抗體與毒素或病毒結合,使毒素失去毒性或使病毒失去傳染力的免疫學試驗。可用以輔助診斷疾病,或鑒定病毒、某些未知病原體和毒素等。能在動物、雞胚或組織培養中進行。

  毒素中和試驗 檢定外毒素或抗毒素的技術。通常將一定量的一方(如外毒素)與遞增稀釋度的另一方(如抗毒素)混合,接種於適當的動物體,然後觀察動物的死亡情況。如果毒素過多,可以引起特殊的癥狀與死亡。如果抗毒素過量,動物則不發生任何可見的反應。以半數動物的存活情況定出中和指數。

  病毒中和試驗 用於檢查患過某些病毒疾病或免疫機體血清中抗體的增長情況的方法。也可用於鑒定病毒和研究抗原結構。一般用不同稀釋度血清與定量病毒等量混合,放置一定時間,然後接種到細胞培養管中,每天觀察細胞病變,以能抑制細胞病變的血清最高稀釋度作為終點效價。這一試驗多采用細胞培養,比動物和雞胚試驗經濟而方便。中和抗體特異性高,維持時間較長,是流行病學調查常用的方法。

  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 中和試驗的一種。有的細菌能產生溶解紅細胞的毒素,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溶解人或兔紅細胞的鏈球菌溶血素“O”。因其抗原性強,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當該毒素遇到相應抗體時,則被中和而不出現溶血。目前臨床診斷風濕病所用的抗“O”試驗,就是用以測定患者血清中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中和試驗。如果這種抗體在患者血清中高於正常值,即表明患者不久前或目前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抗血清的制備 含有某類具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抗體分子的血清制備。一般為給動物人工註射某類抗原後所制備的動物血清。常用的動物有馬、羊、兔、豬、豚鼠和小鼠等。高效價的抗血清用於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或作為研究工作的手段。註射抗原時加入佐劑,可增加抗原的免疫原性和延長抗原在機體內存留的時間。實驗室常選用傢兔制備抗血清。

皮膚試驗(皮試)

  借助於抗原與抗體或抗原與致敏淋巴細胞在皮膚的反應而進行診斷的免疫學試驗。根據反應機制可把皮試分為下述兩大類:

  中和反應的皮膚試驗 例如錫克氏試驗系白喉毒素皮內試驗法,用以調查人群對白喉有無免疫力。其方法是:用一定量白喉毒素註射到受試者前臂的皮內,如於24~28小時後局部紅腫,直徑達1~2厘米,即為陽性反應,表明受試者沒有免疫力;如果局部不出現紅腫,則為陰性反應,表明受試者血清中含有足夠量的抗毒素抗體,能中和註入的毒素,因而有免疫力。又如狄克氏試驗是用鏈球菌紅斑毒素作皮膚試驗,用以測定對猩紅熱有無易感性。

  超敏反應的皮膚試驗 分遲發型和速發型兩種:

  遲發型超敏反應皮試 體內測定病人細胞免疫的重要方法。陽性者在抗原註入皮膚後48~72小時內,局部呈現紅腫。常用的生物性抗原是由病原體提制的抗原,如結核菌素、白色念珠菌素、皮膚毛癬菌素、鏈激酶-鏈道酶、腮腺炎病毒皮試抗原等。此法的優點,是受試者可能在過去接觸抗原的過程中已被致敏,檢查時可以直接進行皮試,不需要致敏的過程。缺點是受試者過去接受抗原的量與時間不同,即致敏情況不同,因而皮膚反應個體差異大,往往對同一受試者須同時用多種抗原進行皮試,才能判斷其細胞免疫功能。常用的化學抗原為2,4-二硝基氟苯(DNFB)。用這類抗原作皮試的優點,是可使大批受試者同時接受等量的從未接觸過的抗原刺激,便於比較個體間的差異,測出機體細胞免疫應答的整個環節;其缺點是皮試前必須有2~3周的致敏過程,所需時間過長,而且會引起強烈的反應。這類抗原不宜用於兒童。此外,也用植物血凝素(PHA)作皮試,以測定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速發型超敏反應皮試 用於測定病人的體液抗體,尤其是lgE。例如,在註射青黴素或抗血清進行治療之前,先把小量稀釋的制劑註射到病人皮內,如果病人體內有參與過敏反應的lgE,10~30分鐘註射處即呈現紅腫,為陽性反應。這一試驗原理可用於檢測速發型超敏反應(變態反應)的變應原。

       

細胞免疫測定法

  用體內試驗和體外試驗測定細胞免疫功能的方法。體內試驗主要是作皮試,測定遲發型超敏反應(見上節皮膚試驗),常在診斷腫瘤或免疫缺陷病時使用。體外試驗的方法有淋巴細胞分離技術、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巨噬細胞抑制試驗、玫瑰花結形成試驗(包括總數 E玫瑰花結試驗)、吞噬試驗、四唑氮藍試驗、嗜鹼粒細胞脫粒試驗、淋巴細胞毒性試驗以及組織定型試驗和組織配型試驗等。

  細胞分離技術 細胞免疫試驗中,從血液或免疫系統器官中提取所需細胞的技術。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激發熒光細胞分類技術是借助熒光激發細胞分離器,從周圍的血中直接分離和收集所需要的不同種類的細胞,如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等。由於每種細胞對熒光素的結合不同,所以可用激光束照射單行流動的細胞,以激發熒光。然後收集聚焦後的熒光,用以測量細胞結合熒光素的多少,再收集經過含細胞微滴的激光,測量細胞的大小。利用光電效應,可使微滴帶上不同的電荷,通過電場,細胞即能高速度、高純度地分開。這一技術不僅能區別淋巴細胞及其亞類,而且可對正常血細胞、白血病細胞、神經系統的細胞、培養的正常細胞和培養的腫瘤細胞進行區分。

  其他的細胞分離技術很多,其原理不外是利用各種細胞在理化性質、表面標記和細胞功能等方面的差別,將不同的細胞分開。淋巴細胞和部分粒細胞留在上清部分。在出現紅細胞與血漿的界面時,血漿層底部含有豐富的淋巴細胞。若在抗凝的全血中加入葡聚糖或明膠,可促進紅細胞聚集,加速紅細胞下沉。另外一個方法是梯度離心法,利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層液,它的比重(1.077)小於紅細胞和粒細胞而大於淋巴細胞,它的粘度適合紅細胞和粒細胞的聚集。在試驗時,先將抗凝血放在分層液的液面上,然後用適當的速度離心,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即沉積於分層液與血漿的界面(其中淋巴細胞占80%以上),其他細胞則沉落管底。

  在分離淋巴細胞的亞群(T細胞和B細胞)時,常使用本文後面介紹的E玫瑰花結和EAC玫瑰花結技術。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 T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受到非特異性有絲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美洲商陸)或特異性抗原(如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刺激後,可轉化為淋巴母細胞並進行有絲分裂。轉化的淋巴母細胞不僅呈現不成熟的母細胞形體(胞體變大、細胞漿豐富、細胞核內核仁清晰可見),而且呈現蛋白質和核酸合成的增加,還合成並釋放淋巴毒素、移動抑制因子等淋巴因子。現在我們可以采取形態學的方法,或者以3H標記胸腺嘧啶摻入量的增加來判定淋巴細胞的轉化率。

  目前常用的以植物血凝素刺激淋巴細胞轉化的試驗是非特異性的,轉化率的高低隻反映病人總的細胞免疫功能。正常人的轉化率約為70%左右。用結核菌純蛋白衍化物進行淋巴細胞的轉化試驗,是以特異性抗原去刺激被結核菌蛋白致敏過的T細胞發生轉化,轉化率一般為5~30%,它既能反映機體的總的細胞免疫功能,又能反映人體對這種特異性抗原的細胞免疫情況。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可用於測定結核、佈氏桿菌病、慢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細胞免疫功能,判斷腫瘤的療效和預後。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試驗 一種特異性細胞免疫測定法。當致敏淋巴細胞在人工培養條件下再次遇到同樣抗原時,或其他一些非特異性有絲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美洲商陸、刀豆素A等,都可激發淋巴細胞產生移動抑制因子,此種因子能夠抑制巨噬細胞或中性粒細胞的移動。通過測定移動抑制的程度,可以瞭解機體內的細胞免疫狀態。在一般情況下,這種體外特異性移動抑制試驗的結果,往往與遲發型變態反應皮膚試驗相一致。目前,這一試驗已應用於檢測腫瘤、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玫瑰花結試驗 利用細胞吸附的原理測定細胞表面受體的方法。因具有相應結構的某些細胞可吸附在淋巴細胞周圍,形成玫瑰花的形狀而得名。

  在人體外周血的淋巴細胞中,T細胞和B細胞的表面受體有所不同,前者具有與綿羊紅細胞結合的受體,後者約90%具有C3受體,能與補體結合。根據這種不同的表面標志,可將外周血中的T細胞和B細胞區別開。

  E玫瑰花結試驗 人的T細胞表面有綿羊紅細胞的受體,它是一種糖蛋白,能與綿羊紅細胞表面糖肽相結合。將被檢的淋巴細胞與綿羊紅細胞懸液,在一定條件下混合孵育後再染色鏡檢,可見到許多吸附有綿羊紅細胞(至少3個以上)的淋巴細胞(T細胞)呈玫瑰花狀,稱E玫瑰花結(紅細胞玫瑰花結)。能形成 E玫瑰花結的不僅是人的T細胞,還有豚鼠、豬、狗和牛等動物的T細胞。除綿羊紅細胞外,山羊、傢兔、豬、馬、狗、猩猩和猴等動物以及人的紅細胞,均可作為E玫瑰花結的指示細胞。不同種系的淋巴細胞隻能與某些種的紅細胞結合形成 E玫瑰花結。

  EAC玫瑰花結試驗 補體、抗人(雞、鴿、豚鼠、牛或羊)紅細胞抗體和人(雞、鴿、豚鼠、牛或羊)紅細胞結合成EAC(E指erythrocyte,細細胞、抗體、補體)復合物。90%的人B細胞表面有補體受體,可以吸附EAC形成玫瑰花結。

  EAC玫瑰花結用於測定外周血中具有補體受體的B細胞數,正常值為13~25%。但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的外周血中,EAC玫瑰花結形成的細胞增多;在患體液免疫缺陷病時,B細胞顯著下降。

  吞噬試驗 用於觀察機體免疫狀態的試驗。也可作為判斷療效的指標。體外法采全血(人、動物)或腹腔液(動物),用抗凝劑洗滌其中的吞噬細胞,加入細菌或其他顆粒(紅細胞、膠體炭粒、聚苯乙烯球形顆粒),在37℃水浴中孵育一定時間,然後塗片染色,計算每個吞噬細胞中吞噬細菌(或其他顆粒)數目的平均值。由於人體取材困難,中國首先創用斑蟊酒精提取液刺激皮膚產生水泡,從中抽取含有大量巨噬細胞的滲出液,然後進行體外測定。

  動物試驗常用體內法,一般作炭粒清除,即由靜脈註入膠體炭粒制劑,經過一定時間後取血檢查剩餘顆粒的濃度,並以血流清除炭粒的速度來說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活性。此外,還可采用註入類脂懸液、熒光顆粒、磷酸鉻和用碘標記的蛋白等方法。

  四唑氮藍(NBT)試驗 測定中性粒細胞內殺菌功能的簡單方法。中性粒細胞在殺菌過程中能量消耗驟增,氧的消耗量增加,磷酸己糖支路糖代謝活力增強,葡萄糖分解的中間產物(6-磷酸葡萄糖),在此支路中氧化脫氫而成5-磷酸戊糖,所脫的氫原子被外加的四唑氮藍接受,將淺黃色的氧化型還原成點狀或塊狀的藍黑色甲䐶顆粒,沉積於中性粒細胞的胞漿中。這種細胞稱為NBT陽性細胞或甲䐶細胞。試驗時,先采病人耳血,加入肝素抗凝,與NBT液混合孵育,然後離心、制片、染色鏡檢、觀察計數。細菌性疾病的 NBT陽性細胞的百分數和總數明顯高於正常,病毒性疾病的數值則與正常無異。因此,目前用此法鑒別細菌性疾病和非細菌性疾病。

  嗜堿粒細胞脫粒試驗 協助臨床診斷速發型超敏反應的體外試驗。血液中的嗜堿粒細胞和組織中的肥大細胞內部充滿含有組織按、5-羥色胺等活性介質的顆粒,而表面上則存在有與過敏抗體FC段結合的受體,當過敏抗體結合到細胞表面上而使細胞致敏時,如果再加入相應的過敏抗原,兩者結合可使細胞脫出顆粒並釋放活性介質,從而引起速發型超敏反應。

  過敏抗體有兩類:一是過敏反應的lgE類抗體,能與大白鼠腹液中的肥大細胞結合;另一是過敏反應的lgG類抗體,可與傢兔血中嗜堿粒細胞結合。

  試驗方法有①直接法:取病人外周血中的嗜堿粒細胞,加上可疑的相應抗原;②間接法:用傢兔血中的嗜堿粒細胞或大鼠腹腔液中的肥大細胞,加上病人的血清和可疑的相應抗原。當過敏抗原與過敏抗體相結合時,細胞中的顆粒便被脫出。可用中性紅或詹納斯綠作超活體染色鏡檢,計算脫粒的細胞數,借以觀察被試人血清中有無過敏抗體。

  組織定型試驗 在組織移植中,測定供者和受者有核細胞表面組織相容性抗原的種類及其相容程度的方法。在同種異體間進行組織或臟器移植之前,先作組織相容性抗原(人白細胞抗原HLA)的檢查,瞭解供者與受者之間的組織相容程度,選擇最合適的供者,可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微量淋巴細胞毒試驗 用已知的單價 HLA抗原特異性抗血清測定淋巴細胞表面是否具有相應的 HLA抗原的方法。先使細胞、抗體和補體在一定溫度條件下作用一定時間,然後檢查細胞的活存數。將供者和受者的淋巴細胞分別加入標準的抗HLA血清,再加入傢兔的補體,然後加入伊紅染料鏡檢。如果淋巴細胞腫大,染成深色,呈現死亡狀態,即表示該淋巴細胞具有這種HLA抗原。反之,如果淋巴細胞未被殺死,活存細胞保持著較小體形,呈光亮的正常形態,即表示不含有該種HLA抗原。在進行交叉配型時,可采用同樣的操作方法,給供者的淋巴細胞加入受者的新鮮血清(抗HLA血清),如果受者的血清使供者的淋巴細胞死亡,即表明受者的血清中存在抗供者的組織細胞抗體,供者和受者之間的組織相容性程度差,不能選作移植供者。

  組織相容性配合試驗 測定受者與供者組織相容性抗原總量有無差異或相似程度的方法。體外試驗應該采用混合淋巴細胞培養的方法。雙向法是將供者和受者的淋巴細胞混合培養,如果二者的組織相容性抗原不相容,就會發生相互間的刺激,使雙方淋巴細胞出現母細胞轉化。單向法是將供者的淋巴細胞先用絲裂黴素或 X射線處理,使其失去轉化和合成DNA的能力,但仍保持能夠刺激對方細胞發生轉化的抗原特異性,然後,將處理過的供者淋巴細胞與未處理過的受者淋巴細胞混合培養,如果出現轉化,即為陽性反應,表明二者的組織相容性抗原不相符合。凡有親緣關系的,呈弱陽性反應;凡是組織相容性抗原有很大差異的,呈強陽性反應。

        

標記免疫技術

  用各種標記物標記抗原(或抗體),測定相應的抗體(或抗原)的方法。這種技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因而得到廣泛應用。根據標記方法的不同,主要分為熒光抗體技術(在抗體上標記熒光色素)、放射免疫測定(在抗原或抗體上標記放射性同位素)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在抗原或抗體上結合適當的酶)。熒光抗體技術和放射免疫測定雖然應用較廣,但又各有缺點:前者操作時間長,肉眼觀察結果不可靠,也不能定量和自動化;後者自動化設備價格太高,放射性同位素試劑的半衰期很短,而且會危及人體的健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具有上述兩法的優點而無其缺點,是一種敏感、快速而簡便的方法。

  熒光抗體技術 以熒光色素標記抗體,制備成熒光抗體(簡稱FA),然後用這種熒光抗體塗染被檢查的標本,再以紫外線光源的熒光顯微鏡進行檢查。如果見到有發出熒光的抗原抗體反應物,即表明標本中有與熒光抗體相對應的抗原而被熒光抗體著染。這一技術的操作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法:直接法是以熒光素標記的特異性抗體直接與相應抗原結合,用於檢測未知的抗原;間接法是將未標記的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起來,再加上用熒光素標記的抗抗體,形成抗原-抗體-熒光抗抗體復合物,用於檢測未知的抗原或抗體。因為間接法所用標記的抗抗體是抗球蛋白抗體,能與所有的同種屬的抗體結合,所以比直接法方便,而且敏感性高。

  利用此項技術可以比較準確、迅速、敏感地測出少量抗原、抗體以及抗原-抗體復合物在細胞內或組織內的定位和分佈。此項技術已應用於免疫學、細菌學、病理學、腫瘤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臨床快速診斷(圖5)

        

放射免疫技術

  將高靈敏度的同位素示蹤法和高特異性的抗原抗體免疫化學反應結合使用的技術。它由於兼備上述兩種技術的優點,近20年來,已成為發展迅速、用途廣泛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檢測方法。選用適當的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抗原,並與限量的抗體結合,形成可逆性的標記抗原-抗體復合物。如果加入待測的非標記抗原,則標記抗原與非標記抗原共同爭奪限量抗體,最後達到平衡狀態。加入的非標記抗原越多,標記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就越少。

  放射免疫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測定各種激素、腫瘤相關抗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藥物(地高辛、嗎啡等)、病毒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及lg等,其靈敏度可達10-910-15克/毫升,為目前最靈敏的分析方法,並有自動化設備。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簡稱酶標法,是20世紀70年代新開展的一項免疫血清學技術。當抗原或抗體結合到固相載體表面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免疫活性。把抗原或抗體與酶的結合物再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結合,即可根據加入酶底物的顏色來判定有無相應的免疫反應。顏色的深淺與標本中相應抗體或抗原的量成正比。酶標法和放射免疫技術同是既特異又敏感的方法。

  酶標法中最常用的是間接法和雙抗體夾心法。間接法用於測定抗體。雙抗體夾心法用於測定抗原。另外,還有與放射免疫試驗相似的競爭法,即利用抗原對抗體的競爭性結合來檢測未知的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圖6)。

  酶標法具有特異、敏感、快速、簡便和經濟等特點,原則上可用於檢測一切抗原、半抗原和抗體。目前已用酶標法測定血清蛋白質、腫瘤抗原、激素、藥物、各種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抗原,以及上述各種抗原所產生的相應抗體。在臨床診斷、疾病普查、法醫鑒定、獸醫檢查、植物病害檢驗等方面應用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