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博物學傢,進化論者,與C.R.達爾文共同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1823年1月8日生於英國,1913年11月7日去世。因傢境貧寒,14歲就輟學,當瞭他哥哥的測量助手,學會瞭繪圖,他對植物感興趣,採集過植物標本本,有一些植物學知識。1844年,他在一所學校當教師,結識瞭英國昆蟲學傢H.貝第斯並受其影響,從此對采集蝴蝶和甲蟲很感興趣。1848~1852年,他和貝第斯一同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采集熱帶標本。此後19年他成瞭職業的博物采集者並靠出售標本為生。從1854~1862年他獨自在馬來群島采集標本。他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主要靠自學。

  華萊士原是一個基督教徒,相信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在廣泛地接觸瞭動物界和植物界以後,才認識到物種是可變的。1855年,當他在婆羅洲(現名為加裡曼丹)的沙撈越時,發表瞭《論控制新物種發生的規律》的短文。在文章裡他說:“每一物種的出現都與早已存在的密切相近的物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一致的”,已表現出明確的進化觀點,但對進化機制尚一無所知。1858年2月,他在南洋的馬六甲島患瘧疾中,思考人類進化問題,想起所讀過的T.R.馬爾薩斯《人口論》,從而得到啟發想到“最適者生存”的道理。他隨即寫瞭《論變種極大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傾向》的論文。提出以自然選擇原理來說明物種的起源,並立即把文稿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於1858年3月9日收到,即按照華萊士的要求,把文稿轉給地質學傢C.萊爾,經過萊爾和植物學傢J.D.胡克的安排,把達爾文和華萊士有關進化學說的論文共同於1858年7月1日晚上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宣讀,惜於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引起激烈爭論的是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

  華萊士很贊許《物種起源》,並認為隻有達爾文才能提出如此豐富的論據和雄辯的邏輯來論證生物的進化和自然選擇學說,並使進化觀點取得瞭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他的進化觀點與達爾文的並不完全一致,特別是在人類起源問題上更是如此。他與亞馬孫流域和馬來群島的未開化人有廣泛的接觸,有根據地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傢,未開化的人在智慧上不亞於文明的人,隻是他們的文化落後罷瞭。

  他認為人類和動物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對人類肉體,他與達爾文一樣,認為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但對智慧,他認為不可能由自然選擇來決定,而是由非生物學因子即超自然的力量上帝幹預決定的。他也不同意達爾文的性選擇學說。他認為雌鳥不漂亮對生存有利,隻是自然選擇而不是性選擇的結果。

  達爾文逝世後,在英國大力宣傳達爾文主義的是他和J.赫胥黎。他於1886~1887年應邀到美國去巡回講學,大力宣傳進化論。

  對動物地理分佈,華萊士有重要貢獻。他根據哺乳類的分佈情況,把全世界的動物分佈劃為若幹區,各區有自己的特點。他提出位於龍目島和裡巴島之間有一條深溝,溝以東是澳大利亞區的動物類型,溝以西是亞洲區的動物類型。他所發現的這條線(即華萊士線)以及動物地理的分佈區域,到現在仍然大部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