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的一種,由淋巴器官產生,是機體免疫應答功能的重要細胞成分。淋巴器官根據其發生和功能的差異,可分為中樞淋巴器官(又名初級淋巴器官)和周圍淋巴器官(又名次級淋巴器官)兩類,前者包括胸腺、腔上囊(法氏囊)或其相當器官(有人認為在哺乳動物是骨髓)。它們無須抗原刺激即可不斷增殖淋巴細胞,成熟後將其轉送至周圍淋巴器官。後者包括脾、淋巴結等。成熟淋巴細胞需依賴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繼而發揮其免疫功能。

  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淋巴細胞,,按直徑不同區分為大(11~18微米)、中(7~11微米)、小(4~7微米)3種。周圍血液中主要是中小型細胞。在賴特氏染色的血塗片上,淋巴細胞的核呈圓形且常有一凹陷,核染色質粗塊狀,排列致密,染成紫藍色,胞質較少而透明,染成天藍色,內常含少量嗜天青顆粒(溶酶體),電鏡下觀察胞質內除含溶酶體外,尚有遊離核蛋白體與少量線粒體。根據淋巴細胞的發育部位、表面抗原、受體及功能等不同,可將淋巴細胞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等多種。有人還分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細胞(ADCC)、雙重陽性細胞(DC)以及裸細胞等。ADCC具有殺傷靶細胞作用,又稱殺傷細胞或K細胞。DC的細胞膜表面同時具有T細胞和B細胞的標記,其功能不明。裸細胞既無T細胞也無B細胞的表面標記。

  T淋巴細胞又名T細胞或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又名 B細胞即腔上囊依賴性淋巴細胞或稱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它們起源於造血幹細胞。T細胞隨血循環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細胞則到腔上囊或其等同器官處發育成熟。然後再隨血循環到周圍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區域定居、繁殖。受抗原激活即分化增殖,產生效應細胞,行使其免疫功能。T細胞和B細胞不能在光鏡下加以區分,電鏡下雖有各自的形態特點,但仍相當困難,準確鑒別須借助於其他特征。

  主要功能 B淋巴細胞的功能與免疫球蛋白(Ig) B淋巴細胞被抗原激活後,即轉化為淋巴母細胞,隨即分化增殖形成具有此抗原特異性的漿細胞株。成熟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有此抗原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於細胞外液中。每一個免疫球蛋白基本分子的N端可結合兩個分子抗原。免疫球蛋白與補體或巨噬細胞結合的部位均在 C端。免疫球蛋白能與相應抗原(如各種病原體)結合,並在補體作用下溶解這類異物,使之為巨噬細胞所清除。免疫球蛋白也能中和細菌毒素。免疫球蛋白主要是抵抗胞外感染,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引起速發型過敏反應(如枯草熱)。通過免疫球蛋白實現的免疫過程稱體液性免疫。人類免疫球蛋白有5類,它們的基本分子結構均很相似。

  一種細菌首次侵入人體時,要經過較長的潛伏期,血液中才出現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而且濃度低,持續時間短。當這種細菌再次入侵,血液中將迅速、大量、持久地出現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因為此種B淋巴細胞第一次激活後,所形成的特異性細胞株有少量不分化成漿細胞,但壽命很長並保持其特異性,叫做記憶細胞。當記憶細胞再接觸這種細菌時,能迅速被激活形成大量具有這種特異性的漿細胞。

  T淋巴細胞的主要功能 T淋巴細胞激活後分化增殖形成多種具特殊性的效應 T淋巴細胞株。其中“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TC),可破壞具特異性抗原的腫瘤細胞、異體移植物、病毒等胞內感染受損害的細胞等;分泌各種淋巴因子的T淋巴細胞,靠這些淋巴因子可破壞瘤細胞、含病源微生物的細胞、抑制病毒的繁殖或促進吞噬。此外,具有調節功能的T淋巴細胞,可促進或抑制B淋巴細胞或T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免疫功能,分別叫做輔助性T淋巴細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細胞(TS)。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主要是抗胞內感染、瘤細胞與異體細胞等。在特定條件下,T細胞可產生遲發型過敏反應。T淋巴細胞產生的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叫做細胞性免疫。T淋巴細胞激活後,也生成少量記憶細胞。

  免疫細胞激活的機制 抗原是結構復雜的大分子物質。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分子量較小的具有抗原特異性的化學基團(即抗原決定簇),叫做半抗原;分子量大的部分叫做載體。半抗原可與相應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結合,但單獨註入機體不能激活淋巴細胞,必須由半抗原與載體結合成完全的抗原才能激起免疫反應。通常抗原物質都很復雜,多需巨噬細胞吞噬“處理”後,傳遞抗原信息並激活T細胞。激活的T細胞在巨噬細胞的參與下再進一步激活B淋巴細胞。顯然,免疫細胞的激活是多種細胞的協同合作的結果,但其具體機制還不清楚。

  “識別”抗原特異性是淋巴細胞被激活的第一步,目前對“識別”機制還不很瞭解。一般接受的是克隆選擇學說。這個學說認為:是遺傳因素決定每個免疫細胞對具有特異決定簇的抗原發生反應,即機體內有極大數量的各對不同抗原決定簇起反應的免疫細胞。進入機體的抗原被相應免疫細胞受體識別而活化。因此,一種復雜的抗原,可激活多個免疫細胞,近年來還註意到,不僅半抗原具有很強的特異性,不同載體也具有不同效應,可能是由 B淋巴細胞識別經巨噬細胞處理後的抗原決定簇,而由T淋巴細胞識別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