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的1科。喙3節,彎曲成弧形的捕食性陸生蝽類昆蟲。通稱獵蝽,亦有稱為刺蝽者。為半翅目中的一個常見大科,世界已知3000種以上,多分佈於暖熱地區。中國已知300餘種,大部種類均分佈於南方。

  中型至大型,體壁一般比較堅強結實。多數種類為長橢圓形,少數類群體足細長,外觀如蚊蟲狀。多為黃褐、褐色或黑色,部分種類鮮紅色。頭部相對較小,平伸,基部多少變窄,略成一頸狀。頭頂在單眼前方常有一橫溝。觸角細長,4節,第3、4兩節長,並常常具若幹次生環節,致使觸角視若節數很多。少數種類具長毛。多數種類具單眼。除個別類群的喙為4節外,絕大部分種類的喙均為3節,明顯成弧形彎曲,粗壯,相對較短;喙在靜止時不緊貼頭部腹面,全長與頭部腹面均有一定距離,隻末端接觸前胸腹板;前胸腹板中央有一縱溝,溝底具細密橫列棱紋,喙端即置於此溝中,與橫紋摩擦可以發聲。前胸背板大約成梯形,中部有深橫溝將之分為前、後兩葉。小盾片小。前翅爪片向端漸狹,且左右二翅在小盾片後即開始互相重疊,因而爪片接合縫不能形成。膜片有2~3個大形翅室,可由端部翅室伸出一根或數根很短的翅脈,多不再分枝。前、中足脛節端部腹面常具海綿狀墊,稱海綿窩,可能與捕捉獵物有關。前足腿節有時粗壯,可具刺列。跗節3節(颯獵蝽亞科的前足脛節端部漸肥大,跗節2節,常反折隱藏於脛節端部的溝槽中,外觀似若跗節缺失,頗為特殊)。雄蟲抱器及生殖囊兩側對稱。雌蟲產卵器針狀。

  卵多產於物體表面,可散落於地表,或以膠質粘附於其他物體上,直立或橫臥,或數卵相互粘附成小卵塊,或半埋於松散的土中。具卵蓋。若蟲亦具此科成蟲的典型特點:喙3節,彎曲,前胸下方具摩擦溝,可與其他各科的若蟲區別。腹部臭腺開口情況多樣,或全無,或在第3~4、4~5腹節節間,或第4~5及5~6腹節節間,或第3~4、4~5、5~6腹節節間有臭腺開口。

  獵蝽科昆蟲絕大部分為捕食性,以捕食鱗翅目、鞘翅目幼蟲等體軟而行動不甚活潑的昆蟲為多,但亦有捕食體壁堅硬的昆蟲(如象甲成蟲、蟻類等)和攻擊力強的蜂類等者。受驚擾時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棲息場所多樣,或棲息活動於植物上,或躲藏於樹洞、石縫中,或潛伏於樹皮、石塊下,或在地表爬行,或生活在蛛網附近,取食蛛網上被蜘蛛吃剩的昆蟲屍體〔蚊獵蝽亞科(Emesinae)中的某些種類〕。可晝間活動,這些種類常警覺而善飛翔;或夜間活動,或伺機捕食,常爬行較遲緩;或分泌粘液,用以粘捕獵物(粘獵蝽亞科Ectinoderinae);或具巧妙的偽裝,以獵物(常為螞蟻)的屍體粘附背上而遮掩其原來面目〔土獵蝽屬(Coranus)的某些種類,中國古稱儲蝂〕。錐獵蝽亞科棲居於哺乳動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為食。此亞科中的一些種類在熱帶美洲成為傳播美洲錐蟲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蟲。在中國,此亞科已記錄2種,迄今尚無傳播人畜疾病的報道。

  中國種類分屬於14個亞科,其中光獵蝽亞科(Ectry-chodinae)、盜獵蝽亞科(Piratinae)、獵蝽亞科(Redu-viinae)、細足獵蝽亞科(Stenopodinae)、真獵蝽亞科(Harpactorinae)包括種類眾多,最為常見。獵蝽科中常見的屬舉例如下:光獵蝽屬(Ectrychoderes)、盜獵蝽屬(Pirates)、黃足獵蝽屬(Sirthenea)、菱獵蝽屬(Isyndus)、獵蝽屬(Reduvius)、普獵蝽屬(Onco-cephalus)、刺胸獵蝽屬(Pygolampis)、犀獵蝽屬(Sy-canus)、真獵蝽屬(Harpactor)、猛獵蝽屬(Spheda-nolestes)等。獵蝽科昆蟲因捕食其他昆蟲,在控制害蟲數量,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