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強磁體在磁場作用下發生形變的現象。反之,在外力作用下強磁體的磁性會改變。磁-力相互密切關聯的現象(效應)總是互易地存在於同一強磁體中。這些效應多發現於19世紀,目前一般稱為廣義磁致伸縮。20世紀以來,對線性磁致伸縮的現象和理論進行瞭廣泛深入的研究,並在軍事、電子工業等方面得到瞭實際應用。

  磁-力效應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類型。

  線性形變 強強磁體在磁化後,其線度發生變化,體積不變。實驗觀測上往往選用細長棒狀磁體,其線度變化有三種形式:①焦耳效應。J.P.焦耳在1847年第一次發現,將鐵棒沿軸向磁化時,其長度伸長或縮短,直到飽和磁化後才不再變化。如伸長或縮短的相對大小用飽和磁致伸縮系數λs表示,其量級一般在10-5~10-6范圍。鐵和鈷的λs>0,表示伸長;鎳的λs<0,表示縮短。這一現象又稱為線性磁致伸縮效應。②吉耳曼效應。將鐵棒兩端下側固定的支架上,在縱向磁場作用下,棒的上部受張力伸長,致使整個棒變彎,故又稱磁彎曲效應。③磁(致)彈(性變化)效應。當強磁體被磁化後,其楊氏模量E發生變化。F.S.佈喇開在1887年發現鐵的E值變化瞭1.5%。這種現象通常叫做ΔE效應,目前研究的比較多。人們也稱之為佈喇開效應。

  環形變化 棒形強磁體在特定的磁場作用下,除棒長發生變化外,同時還發生扭轉形變,具體表現為:①維德曼效應。在縱向和環向磁場同時作用之下,強磁體棒發生扭轉形變,故又稱之為磁致扭轉效應。②金伯耳(Kimball)效應。強磁體磁化後,由於形變而引起剛性變化。以後不少研究結果證實瞭這一現象,又稱磁致剛性效應。

  體磁致伸縮效應 磁有序體在磁轉變(有序)溫度以下,由於交換作用產生的自發磁化,會使其體積發生變化,稱為體磁致伸縮效應。W.F.巴瑞特於1882年首次觀測到此現象,故又稱巴瑞特效應。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 A.愛因斯坦和W.J.德哈斯在1915年從實驗觀測到,一根豎直懸掛而可以自由轉動的磁棒在縱向磁化時會發生轉動,又稱磁致轉動效應。

  巴涅特效應 強磁體棒繞其軸旋轉時發生磁化現象。S.J.巴涅特兄弟在1914年首先實驗上測出這一結果,又稱轉動磁化效應。它是磁致轉動效應的逆效應。這種磁性與力學轉動相互關聯的現象是由於電子自旋磁矩與自旋角動量密切相聯系而引起的。從上述實驗得到鐵磁物質g因子(回磁比)近似等於2。由此得出結論,所有3d族元素的磁性主要是電子自旋磁矩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