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原來不顯示磁性的物體在磁場中獲得磁性的過程。理論和實驗證明,一塊狀鐵磁體在磁中性狀態下分為若幹自發磁化區域,即磁疇。當外磁場H=0時,各磁疇的合磁矩等於零

(1)

式中VVi是第i個磁疇的體積,θi是第i個磁疇的磁矩Ms與某一特定方向(如磁場方向)間的夾角。

  當加上外磁場時,鐵磁體被磁化,沿H方向出現磁化強度δMH,由式(1)得

(2)

上式中的第一項表示各磁疇中的Ms的大小和方向不變,而疇的體積發生變化。自發磁化強度Ms的方向靠近H的那些磁疇長大,而Ms的方向與H的夾角大的那些磁疇縮小。這一過程是通過磁疇間界壁(即磁疇壁)的位移實現的,故稱為疇壁位移過程,簡稱壁移過程。第二項表示各疇的Ms的大小及體積Vi不變, 但Ms的方向改變,轉向外磁場H的方向,故稱為磁疇轉動過程,簡稱疇轉過程。通過壁移及疇轉過程,Ms完全沿H方向取向, 此時達到技術磁飽和。技術飽和磁化強度就等於該溫度下的自發磁化強度。壁移和疇轉過程有可逆和不可逆兩種。第三項表示Ms本身數值的增加。這是由於強磁場的作用克服瞭熱擾動的影響,使單位體積內平行於磁場的自旋磁矩數增加。此過程與順磁性有類似之處,故稱為順磁過程。在極強的磁場中,鐵磁體的磁化強度趨於其絕對零度時的自發磁化強度值。一般情況下順磁過程對磁化強度的增加貢獻很小,所以鐵磁體磁化曲線的進程主要取決於前兩種技術磁化過程。一般地說,在弱磁場中,壁移過程占主導,接著是疇轉過程,隻有在強磁場中才有較明顯的順磁過程。

  附圖示出鐵型晶體磁化過程的示意圖。在起始狀態(0點),樣品中形成閉合的磁疇結構。加上磁場後,在弱場范圍(0-a)發生可逆壁移過程,磁化強度隨H的變化緩慢。當H增大到磁化曲線比較陡峻的區域(a-b),發生不可逆壁移過程,出現階躍式的磁化(稱為巴克好森跳躍)。在曲線拐點處(c點),樣品處於單磁疇狀態,磁場再增大時,依次發生疇轉過程及順磁過程。

  

參考書目

 郭貽誠編著:《鐵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65。

 北京大學物理系“鐵磁學”編寫組編:《鐵磁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76。

 李蔭遠、李國棟編:《鐵氧體物理學》,修訂版,科學出版社,北京,1978。

 戴禮智編著:《金屬磁性材料》,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