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理學奠基人之一。福建廈門人。1897年10月15日生於新加坡,1969年7月8日卒於牙買加。幼年在愛丁堡讀書。1919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192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被聘為講師。1923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愛丁堡堡分會會員。1924年赴芝加哥大學進修,在生理學傢A.J.卡爾森教授實驗室與A.C.艾維合作,進行胃液分泌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1925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系主任教授。1935~1937年為協和醫學院三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執行院長職務。1932年在抵抗日寇侵華的喜峰口戰役中,他曾帶領醫療隊去戰地救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又參加瞭西南大後方的紅十字會工作,並在貴陽建立瞭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和規模頗大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提高瞭衛生人員的醫療水平。抗戰結束後,他將各軍事醫學院校及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改組為國防醫學院,同時還籌建瞭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他於1949年赴美,在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任教授,與艾維再度合作,進行消化生理的研究。1950年任內佈拉斯加州的克萊頓大學生理學和藥理學系主任教授。1952~1967年任印第安納州邁爾斯實驗室醫學科學研究室主任和高級研究員,致力於痛覺生理和鎮痛藥物的研究。1920~1936年間,他在消化生理方面,共發表論文近50篇。他發現進食脂肪可抑制狗移植小胃的胃液分泌,認為這是由於通過血液傳遞的某種物質實現的,命名這種物質為腸胃素(enteroqestrone)。1956~1969年間,他結合鎮痛藥物的作用,進行瞭關於阿斯匹林鎮痛作用的研究,共發表論文約20篇。他證明阿斯匹林能阻斷傳遞痛覺的感覺神經末梢的沖動發生。由此認為阿斯匹林的鎮痛作用是在外周,而嗎啡的作用則在中樞。

  他於1926年發起成立中國生理學會,並擔任新創辦的《中國生理學雜志》(1927年正式出版)主編,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發生時才中斷出版。

  他除在協和醫學院培養瞭大批學生外,還培養瞭不少青年教師、研究生和進修生,促進瞭中國許多醫學院校、綜合性大學及研究機構教學、科研工作的提高和發展。他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實驗,曾廣泛參考國外先進經驗與張錫鈞等精心設計瞭全部生理學教學實驗。他將教材與實驗講義融合在一起,編成一冊《生理學大綱》,為當時各醫學院校所廣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