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蛾科昆蟲的1種。俗稱茶毒蛾,茶毛蟲,茶蛅斯。中國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陝西、西藏。日本也有分佈。是茶樹的大害蟲。幼蟲能吃光葉片甚至齧食嫩枝梢,為害嚴重時能使全株枯萎,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在為害油茶時,能吃光樹葉,使茶桃脫落,油量大減,甚至全株死亡。

  雄蛾棕褐色,稀佈黑色鱗,前翅前緣橙黃色,頂角和臀角各有1橙黃色斑,頂角黃斑內有2個黑色圓點;內線橙黃色,緣毛橙橙黃色,中部棕褐色;後翅無斑紋,緣毛橙黃色,第2代以後雄蛾翅黃色,與雌蛾相似。雌蛾體黃褐色,前翅淺橙黃色或黃褐色,除前翅前緣、頂角和臀角外,稀佈黑褐色鱗片,頂角黃斑內有2個黑色圓點;後翅淺橙黃色或淺褐黃色,外緣和緣毛橙黃色。翅展雄蛾20~26毫米,雌蛾30~35毫米。幼蟲體長10~20毫米,頭部黃棕色,有光澤,體黃棕色,亞背線為棕褐色寬帶(除胸部外),在第1~8腹節亞背線上有褐黑色絨瘤,其上生黃白色長毛,氣門上線棕褐色,其上生有褐黑色小絨瘤,瘤上生黃白色長毛。

  在浙江、江蘇、安徽、四川、貴州、陜西等地1年發生2代,在江西、湖南、廣西1年發生3代,在福建1年發生3~4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多產於樹冠中下層、1米以下的萌芽枝條上或茶葉的反面。3月中下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幼蟲在3齡前常10~100餘頭群集一起取食葉肉,3齡以後成群遷至茶樹上部分散為害,受驚後即吐絲下落,在蛻皮前常吐絲結網群集在茶樹下部葉背面、莖幹上或根際部。

  幼蟲怕光和高溫,在中午常成群下樹或吐絲下垂至地面陰涼處或茶樹下部蔭蔽處,下午4點左右上樹為害;老熟幼蟲於5月中旬群集樹下,在枯枝落葉層下、根際松土表層下、樹幹裂縫中化蛹。5月下旬開始羽化出成蟲。卵多產於寄主植物葉背面、樹幹上、枝葉茂密處。每一卵塊約由50~300粒卵組成,卵塊外被黃色茸毛。6月中旬第2代幼蟲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第3代幼蟲孵化,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

  幼蟲為害茶、油茶、柑橘、櫻桃、柿、枇杷、梨、烏桕、油桐、玉米等。